王立元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芬兰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伊利尔·沙里宁如是说。时至今日,人们追求的理想城市不再只是有着丰富物质的钢筋水泥围城,而是能够承载思想和文化的诗意栖居地。
为此,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重大政策利好频出。
为了响应文化大发展的政策及趋势,作为我国以文化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中央企业,华侨城在文化艺术领域迈出了一大步。5月12日,值第八届文博会开幕前夕,华侨城在其主办的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上正式发布了当代艺术馆群计划。根据该计划,华侨城将整合旗下在建及建成的近10家美术馆,成立目前国内最大的美术馆连锁馆群。
在美国的纽约、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亦或是立陶宛、德国的柏林,古根海姆博物馆都是当地的地标和不可错过的风景。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古根海姆创造出博物馆全球化连锁经营的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艺术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业内人士表示,华侨城持续在艺术领域投入20多年,在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多地建设美术馆或艺术中心,如今的艺术馆群也算是“开花结果”,华侨城无疑正在成为中国的“古根海姆”。
梦想之花:国内最大美术馆连锁品牌形成
5月12日,两年一届的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隆重开幕。这个始于1998年的“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是华侨城主办的大型国际性艺术展览,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常规性国际当代艺术展之一。华侨城集团总经理任克雷在筹备举办“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展”时,就为这个展览确定了一个很高的社会目标和学术目标:“要使这个展览成为华侨城文化生态建设的有机部分,也要使它们成为展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当代雕塑艺术和推动中外当代雕塑学术交流的一个场所。”
经过14年持续经营,当初设定的目标已经圆满实现。在本届雕塑双年展开幕式上,华侨城宣布其当代艺术馆群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国内最大的美术馆连锁品牌形成,华侨城未来在公益艺术方面的发展有了更大一个载体与空间。
据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理事、馆长栾倩介绍,华侨城艺术馆群将把原来的OCAT升级为“华侨城当代艺术馆”(总馆),并以其为轴心形成布局全国的馆群网络。这个馆群网络目前已经包括了位于深圳的OCAT和华·美术馆,还有分别位于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地的分馆,未来还将随着华侨城在全国的项目拓展,纳入更多地区的美术馆及艺术中心。
华侨城当代艺术馆群建成后,将整合各美术馆的资源,利用共同的网络和平台,在美术馆公共教育、资助年轻艺术家以及进行艺术学术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当天的艺术馆群成立发布会上,OCAT聘授了由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担任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让由中外资深学者、策划人和艺术家共同组成的“OCAT学术委员会”负责OCAT的学术咨询、决策和执行。
在功能布局上,美术馆群的总馆OCAT通过业务指导与管理输出,统筹指导分馆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审批分馆展览计划和各项活动。
在特色定位上,根据各分馆所在地的城市文化及艺术特色,这些艺术馆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定位与使命,如:位于深圳的华·美术馆定位于先锋艺术设计,位于上海的分馆以当代影像、图片、建筑艺术的展示为核心,位于北京的分馆以综合艺术和图书馆为核心,位于西安的分馆则以当代水墨及书法绘画艺术为主。
分馆除在学术定位、形象规划上与总馆保持联系,配合总馆大型项目实施和巡回展出外,将独立确立自身的资金投入、人员配置、项目设计、经营范围,并保持与当代艺术家、艺术机构和新闻界的密切联系,使分馆建设与当地艺术生态有机结合,与所在地的本土艺术创作进行互动,对区域艺术的公众推广及学术研究形成推力。
造梦之源:让艺术自由生长
打造中国“古根海姆”,并非华侨城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华侨城的艺术梦的“开花”。这个梦想他们坚守了20多年,也坚定地实践了20多年。
从1985年成立之初,华侨城集团就与艺术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初建时期的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就是与中国多家美术院校合作的产物。1997年何香凝美术馆的建立让华侨城的艺术梦想接上地气,开始生根发芽。2005年的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开馆则为梦想的延展搭起了坚实的藤架。
一直以来OCAT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性和艺术的独立性,活动以当代视觉艺术为主体,辐射实验表演、音乐、影视和多媒体等跨界领域,一方面进行多层面的艺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吸引海内外有才华的艺术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通过各项展览、学术论坛和建立国际当代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等项目,OCAT已经建构成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专业化、国际化水准的当代独立艺术机构,已成为中国独立艺术的代名词,是非常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美誉度的非营利性当代艺术机构。
2008年9月1日,华侨城打造出全国首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先锋设计美术展馆——华·美术馆。它的建立是华侨城完善整体艺术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侧重于当代艺术的展示以及何香凝作品研究的何香凝美术馆、推崇实验和独立艺术的OCT当代艺术中心及关注先锋设计的华·美术馆共同构成华侨城在总部区域的“艺术三角”,形成全方位的艺术布局,互相借力,联动发展。至此,艺术与华侨城集团建立了共生共荣的关系,华侨城通过对艺术机构及其大型艺术活动提供资助和运营支持的方式,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的良性发展机制和华侨城自身的文化品质与公共环境的建设树立了被海内外称誉的艺术的“华侨城模式”。
也正是有了在总部区域的成功经验和坚实基础,华侨城将“华侨城模式”推广至全国,逐渐开始在全国的布局,并最终形成了国内最大美术馆连锁品牌。目前,华侨城的艺术展馆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重点城市落户,并收藏吴作人、张仃、张晓刚、方力钧等艺术家作品500余件,藏品价值上亿元。何香凝美术馆1997年开馆以来,举办了“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何香凝艺术陈列”“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何香凝美术馆艺术讲座”等一批常规性艺术展览及论坛、讲座。OCT当代艺术中心先后在深圳曦城举办了“全国美术院校毕业生雕塑年展”,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举办了“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艺术之约”,在成都华侨城举办了“社区空间与当代艺术”西南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在上海苏河湾项目艺术馆举办“感知增生——中法媒体艺术交流展”,在西安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主办“轴线——傅中望艺术展”等,这些展览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们是华侨城积极投身公共艺术和文化事业、不断向社会奉献高品质的艺术盛宴的途径。
筑梦之城:公益让艺术在城市触手可及
与在旅游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经营等主营业务的高调挺进不同,华侨城在文化艺术产业上的布局低调从容,一直坚守艺术华侨城的模式,对当代艺术的支持与投入有着自己的特色。这和文化艺术的公益性不无关系,也彰显了华侨城作为文化央企,致力于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
公益性是华侨城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特质。每年投入几千万元赞助旗下艺术机构和举办重大艺术活动,且对各艺术机构等没有任何盈利要求。OCAT所有大型展览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旗下其他美术馆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低价门票,以控制人流量,保持场馆安静的艺术氛围。在目前艺术品交易市场火热的情况下,华侨城仍旧保持着安静独立的艺术氛围,不投机不炒作,与商业化的艺术品市场保持着距离。目前集团拥有较多重量级艺术藏品,基本上是展览结束后收藏或艺术家的主动赠与。部分藏品作为美术馆的终极收藏,都在华侨城的公共区域常年展出,给普通市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欣赏大师作品的机会,也促进了当代艺术在公共领域的发展。
今年,OCAT还将改制扩建成为公益性的美术馆,其专业方向、学术性质和名称不变。
艺术的公共教育性也深刻地印入了华侨城的骨子里。除了重要展览之外,各艺术机构也非常注重艺术的公共教育。OCAT每年有固定的艺术活动,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国际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青年OCAT计划”、各类学术讨论会等,有效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当代艺术在公众层面的对话交流。
发展公共艺术,少不了艺术的学术独立性。华侨城的每个艺术机构都聘请了专业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主持下,各类展览及活动专业性强、学术独立,着重于对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推动。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充分支持和理解策展人及艺术家的理念,不干预学术观点,不干预艺术创作,更不把这些作为常规的营销手段或者噱头。
在起起伏伏的文化艺术市场,华侨城长期坚持高参与度,不是盲目跟随潮流,而是十几年来一直默默支持这样的公益事业,对当代艺术理解、尊重、开放、包容与支持,对美术馆不仅是资金的持续投入,在运营管理、学术配合、公共教育、宣传普及等方面也给予各种软性支持,不仅使各个艺术机构得以持续良性发展,更能够凭借这种经验和资源,形成合力,为非公立美术馆的运营与发展探索出一个突破口。
藉着这些努力,华侨城将让艺术馆在城市自由呼吸,让都市人对于艺术触手可及,让人们在城市里诗意地栖居。而这一切,源于华侨城对于城市的梦想。在他们的“城市”里,有承载欢乐的主题乐园,有生态休闲的度假地,有文化主题的酒店,有艺术中心,有文艺演出,有人们对于城市的一切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