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
今年早些时候我还见到过罗老,后来听说他身体不好住院了,仙逝的消息传来觉得很突然,因为大家见他身体一直很硬朗,精力充沛地到处跑。他是个很随和的人,人家请他,来者不拒,为保护遗产的事,尽心尽力,口碑极好,中国的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事业是与罗哲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多好的一位先行者走了,我们会永远记得他的。
1980年初,我带同济大学城规专业的学生在山西开展教学实习,看到四处正在肆意拆古城。为了能保住这些优秀的遗产,我做了“留住古城,另辟新区”的平遥县总体规划,当时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我就把这些资料带到北京,找到罗老。当时他是文化部文物局干实事的技术部门领导,他带我找到郑老(郑孝燮)——当时是建设工程部总工程师,他们两位都是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商议如何才能切实保住平遥古城。不久,他俩一起到太原,找到山西省政府的领导,建议改变原来拆古城的方案,采纳我做的规划。“刀下留城救平遥”的说法,就是他们在我做的规划文件上写的评语。而平遥能切实保下来最关键的是,罗老要我整理一份材料,把平遥古城墙和平遥的镇国寺、双林寺等一并向文化部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罗老的通力斡旋下,很快平遥就及时地争取到一笔保护和修缮古城的资金,有了这笔钱,平遥古城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以后也是罗老和郑老竭力推荐平遥和丽江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努力使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领了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合理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乡镇经济大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村村办厂,拆房填河筑公路,当时宣传“汽车一响,黄金万两”“若要富,先修路”,许多优美的江南水乡古镇面临着拆毁的威胁。罗老跟我说:“你是搞城市规划的,想想法子让这些村镇科学规划,合理发展”。不久,我做了周庄的保护规划并将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很高兴。1986年,他找到我说,乌镇的茅盾先生故居,已定为国家文保单位,你去做保护规划,把古镇也很好地保住。他还开好了盖了文化部大红印章的介绍信给我,而后就有了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
这两件亲历的事情,让我看到罗老是既有远见又办实事的人。后来他又竭力主张要评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全力保护长城、保护大运河,做了很多实事。他不愧是中国的古建古城保护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