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开明
70年前,古元在延安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心灵受到洗礼。他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始终践行着《讲话》的精神。
毛主席在《讲话》的结论里,把全部问题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文艺要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古元牢记这些论述,深知这是文艺的根本,必须处理好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无论是战争年月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满腔热情地深入到人民火热的生活中,以人民的生活、斗争、愿望、理想为唯一的创作源泉。
1963年,他创作了《探望老房东、老战友》,意在唤起人们重温艰苦岁月中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光荣传统。画是从正面来歌颂的,也是针对当时个别干部在和平环境里滋生不良作风,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甚至走向腐败的危险而敲响的警钟。画面展现出在农家窑洞的炕头上,宾主盘腿而坐亲切交谈,客人是位军队干部,他回到革命老根据地,探望当年曾掩护、关爱过他的老房东。从窑洞墙上挂的锦旗奖状便知房东是当年的支前模范、劳动英雄,为革命建立过功勋,是客人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虽然老房东现在仍是普通农民,时隔多年,老友重逢,官、民地位虽不同,但血肉深情依旧。
这幅画不仅思想内涵深刻,且艺术表现形式明朗优美,人物造型简练生动,黑白对比强烈,刀法有序流畅,是难得的版画杰作,堪称红色经典的传世作品。
古元曾在延安战斗生活过,难忘那段峥嵘岁月,他将无限眷恋之情倾注在画笔和刻刀上,把当年的情景再现于版画及水彩画里,版画《春风送暖》就是其中之一。
《讲话》发表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有了根本的转变,特别是“鲁艺”的师生们变“关门提高”为走向“大鲁艺”,到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去,掀起了“新秧歌”“新歌剧”运动,诞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这幅画即表现了这一伟大的变革。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组成演出队送戏下乡,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载歌载舞地走在山路上,乡亲们早在村头迎候,整个山村沸腾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大众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情景表现得十分生动。
古元在半个多世纪里从没有动摇过一个信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如前面所说,他不仅要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还要求自己以更好的方式、更好的艺术为人民服务。这里仅就他艺术语言的转变来看,有个生动的实例。古元的早期木刻,受西方木刻的影响,特别是鲁迅先生曾推崇的德国女版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的影响,强调光影下表现对象的体积与明暗,老乡看不惯,把人物面部明暗表现说成是“阴阳脸”,刻脸暗部用的排线,说是“长毛毛”。古元认真听取这些批评意见,改进自己的创作。他先从深入了解人民的审美习惯入手,认真研究群众喜爱的陕北民间剪纸和民间年画,从中吸收借鉴,创作了新窗花剪纸和新年画,深得群众赞赏。在版画创作中以阳刻为主,画面明朗、洗练、生动、清新,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他开创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一代新画风。
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画作,回顾他的艺术道路,是要将《讲话》精神铭刻心里,使延安的好传统世代传承,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