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美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编者按
彦涵的木刻“战歌”
为人民服务的
信念从未动摇
记录时代变迁
中村贞夫倾情描绘黄河
傅抱石作品《山间论道》高价成交
黄福山国画亮相荣宝斋
回声壁




 中国文化报 >  2012-05-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录时代变迁
——白晓刚的油画

    红色车间之一(油画)      白晓刚

    本报记者  李百灵

    从附中到美院,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生到老师,从当初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成熟、稳重,两次报考中央美院附中,三次考研,四次搬画室,现实生活中的举步维艰并没有打磨掉白晓刚对艺术的热情,反而让他走了一条与一般画家不同的艺术之路。

    画什么?为什么而画?这是艺术家在作画时常常会思索的两个问题。而在这个浮躁的、喧嚣的艺术圈中,愿意潜心创作的人不多了。而白晓刚给观众的回答就蕴藏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5月19日,“新学院精神系列:白晓刚”画展在北京中间美术馆举办,60多幅作品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画家。

    在白晓刚的笔下,没有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有的只是路边不起眼的“小市民”,没有高大宏伟的建筑,而只有破败的工厂、路边的小摊、为生存谋生的人们……白晓刚将目光投入到生活中,他笔下的人物模糊掉了面容,街道没有名字,工厂没有地域之分……白晓刚的《狗·日子》、《黑城记》、《工厂》系列作品描绘了城镇贫困人群和普通劳动者每天要面对的生计。

    白晓刚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工人之家,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工厂,是他内心抹不去的温暖记忆。2006年暑假,白晓刚回到太原,在父亲工作的工厂画画。高大的厂房、巨大的机器、忙碌的人们一一被他写入笔下。与一般人走马观花式写生不同,他进驻到工厂,工人们忙碌地工作,他就在旁边静静地作画。因为彼此熟悉,他们从不担心对方会干扰自己的工作。这同一个工厂,他连续来了三年。第一年,他画得很怀旧,充满诗意;第二年,他的兴趣从描绘厂房转移到干活的人;第三年,画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画家离他描绘的对象越来越近。“我刚去的时候还有人在里面工作,后来就办不下去了,现在厂房已经拆了。”白晓刚亲眼见证了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工厂从繁荣到萧条、从有到无的过程。所幸,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切。

    在著名油画家戴士和看来,白晓刚的系列作品中展现的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化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是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缩影,是这个充满了激情与力量、坚守与变迁的时代的缩影。白晓刚的写生构图与画法则是中规中矩的,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画风,并且因为他的作品来自现实,而充满了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