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第三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论坛在北京市朝阳区举办。本届论坛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先进文化之都”为主题,来自中央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区县的领导,全国其他部分省区市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领导,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外国专家、驻华使馆及驻华文化机构代表,文化界知名人士、各类文艺院团及文化机构代表、文化创意企业代表等嘉宾800余人,以及来自国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本次论坛。
自2010年以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论坛至今已是第三届,产生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北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提供了有益支撑。本届论坛包括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主论坛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先进文化之都”为主题,重点突出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产业资本和传统文化三个分论坛,分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城市精神的建构为主题展开讨论。本届论坛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以及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发展目标,从宏观把握文化发展战略,深入研讨文化建设理论。
在论坛开幕致辞演讲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以会展产业为例,剖析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创意城市文化之都建设的积极意义;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对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出发点和具体要求、预期目标进行了阐述,指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使群众切实受惠。主论坛环节,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清华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有强,国家汉办高级顾问、歌德学院(中国)前总院长阿克曼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分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们分别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城市精神的建构”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创意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厉无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
一、创意城市是城市转型发展所采取的战略和形式。
“文化之都”或“创意城市”,都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城市转型发展所要采取的战略和形式,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或者新型城市化的方向。主要变化是从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软实力,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二、创意城市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新热点。
当前,构建创意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的重点战略。纽约提出的城市精神是要有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和非凡的应变力;伦敦提出要建成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东京也提出一个发展战略——充满创造性的文化都市;新加坡提出建立“新亚洲创意中心”“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香港提出建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北京提出建立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也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三、创意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发达的创意产业、发达的创意性社会结构、鲜明的文化形象和品牌。
创意城市的崛起引发了全球城市在发展理念上的重新思考,以及在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等不同领域的全方位创新与实践。创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创新的模式,具有发达的创意产业、发达的创意性社会结构、鲜明的文化形象和品牌等基本的特征。
四、发挥会展业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功能,构建完善的创意社会体系和城市文化品牌。
对于“文化之都”或“创意城市”,会展业是很重要的支持,会展业可以说是产业,但也带有公共文化性质。会展业成为各大城市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比如,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西安的园艺会、深圳大运会、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
促进创意城市形成发达的创意产业体系。会展业的关联效应、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都很强,它的产业链也很长,可以带动城市的旅游、餐饮、设计、金融、保险、航空、物流、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
促进创意城市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一个成功的会展能够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资源,为城市带来丰富的创新理念、创意人才和创意产品,这些资源的大量集聚,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带来相应的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增强城市自身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也为各类创意产品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创意成果的交流、开发和利用,具有创意扩散的功能,有利于城市辐射力的提升。
促进创意城市构建完善的创意社会体系。现代会展业能在较长时期内促进城市文化创意的发展和繁荣,为城市培育创意社会资本,体现出创新性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被视为评价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内容。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倡导“绿色低碳”理念,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发展。
促进创意城市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147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们优质的服务获得了全世界的好评,市民文明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同步的提高,涌现了一批创新创意的人才。围绕会展举办进行的硬件设施建设、软性文化活动等为创意城市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五、近期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但仍需要以创意提升会展水平。
以商展为例,在2010年世界商展百强排行榜上,中国名列第二。展会平均面积是13.29万平方米,位居第七。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北京、广州举办的规模以上的会展数量居全国的前三甲,2010年上海会展总面积达到800多万平方米,展会的数量448个。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很快,但必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产出的发展模式,要以创意来提升我国的会展水平。重视前期创意策划,选好会展的主题。增强会展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新促进会展业发展,形成会展业的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会展业发展的环境建设,营造城市会展业的“磁场”,同时充分发挥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自律、规范和协调作用,加快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单霁翔(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
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
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应是如何使城市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不少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
城市化趋势。
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但是,一些城市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
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城市病”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消解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究其深层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二、城市不仅要有功能还要有文化。
城市文化促进和谐城市构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既是治国谋略,更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实现社会和谐、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的保证。将这一文化精髓贯彻到城市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当今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技术掌握依靠的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文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当前城市不仅面临文化遗产保护不力问题,也面临文化创造乏力问题。丧失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文化记忆;没有新的文化创造,城市将迷失方向。城市文化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文化积淀;也要展现现实,反映城市文化内涵;还要昭示未来,反映城市文化创造。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创新。
中国特色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软实力
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
一、中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应该成为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并开始向世界的经济强国迈进。但如果中国仅仅是一个经济强国,而不能够成为一个文化强国,中国在世界上就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尊严,也不可能打造一个真正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二、文化强国战略至少应包括三方面内容: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发展文化产业和培育社会公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战略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之都,二是建设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三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应有的特征。
先进文化能够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能够推动世界的和谐进步,这种文化既体现了世界上公认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又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中国特色先进的文化应该有如下的一些特色:即必须是法制的文化、诚信的文化、双赢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务实的文化。
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在国际上缺少国际话语权,也是中国软实力不强的一个表现。中国拥有3.2万亿外汇储备的时候,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依然不多。原因是中国人走上国际舞台的时候,讲不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话。在中国培养极优秀的公民,培养成千上万世界一流的人才,这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是我们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
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于 群(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
一、公共文化建设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与变革的过程,是一个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综合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应当首先把握城市的文化内涵。
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机构,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具有高度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广泛的文化服务,满足市民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全球化和工业文明带动城市化发展的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努力主动确立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
二、正确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树立“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收获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尊重文化事业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文化事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为文化事业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的法制保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中的责任,避免政府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缺位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越位。
三、北京首先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进之都。
北京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都,首先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进之都。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都,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都,首先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进之都,要通过扎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夯实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在公共文化的丰厚土壤上,塑造现代城市的文化之魂。
朝阳区成为全国首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在创建工作中,朝阳区把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全区“十二五”的重要战略任务,把落实中央政策和突出区域特色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做好长
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了富有生机和效率、有利于科学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
朝阳区乃至北京市,在全面完成各项创建目标的基础上,要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研究规律,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着力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成为我们国家东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建样板。三是树立国际视野,力争成为展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为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做出表率和贡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战略与对策
王有强(清华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而提出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文化建设面临历史机遇。
“十一五”以来,我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与此同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强国还不相适应,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还不相适应。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硕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科技创新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
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须重点推进七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突出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益主体服务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跨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三是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四是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五是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六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七是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北京如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
米歇尔·康·阿克曼(歌德学院[中国]前总院长)
一、北京如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
首先,什么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纽约毫无疑问是,伦敦毫无疑问也是。德国柏林目前也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柏林尽管是德国政治中心,可是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人口才300万。还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也在这几年变成了欧洲最时髦的文化城市,它不是政治中心,也算不上国际有影响力的经济或媒体中心,人口还不到200万。那么,北京呢?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来看,北京属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心。在文化方面呢?没有人可以否定,北京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城市。但是,在国际上呢?说北京在文化方面没有任何世界影响力有一点不公平,说它是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还为时过早。
第二,怎么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首先我怀疑“建设”这个词的准确性。请来一批专家,策划出一个5年计划,花几个亿的投资,就可以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了吗?开发文化产业,盖100个博物馆,开一个国际电影节,就行了吗?事实证明不行。
二、北京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应考虑“是否有潜力”和“如何发挥潜力”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得到回答,北京有这个潜力。中国今天是具有世界影响力、最吸引国际媒体注意力、最能引起外国人好奇的国家之一,而北京是这个国家的首都。北京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有巨大的文化硬件设施,文化产业十分兴盛。尽管老北京拆的差不多了,但北京仍留有很多卓越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北京并不缺乏资金。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化逐渐从模仿西方文化、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误区中走出来,开始恢复独特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吸收传统和先锋因素,吸收东方和西方因素,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或者中国当代文化都可以。总之,它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特点和活力。无论是个人、团体或民族,只有有自己独特的立场,才会发挥对世界的影响。
那么缺什么?缺少一种文化氛围。追求发展世界影响力的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文化都是这样,你只出口,不进口,只会制造冲突,不能发展影响力。目前中国到处可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口号,但是光“走出去”,不能制造影响力。何况中国文化早就走出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多少有创造力、有头脑、有知识的中国青年跑到纽约、伦敦、柏林,在那儿过着很艰苦的日子,文化摩擦不仅丰富了他们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刺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存在也增加了这些城市的文化潜力。现在轮到北京成为吸引有创造力、有头脑、有文化的外国青年人的城市了,他们来吗?来,可是来得太少,来的时间太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无法感受到被包容。包容外来文化,北京需要先变成一个国际城市,然后才可能变成一个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城市。
所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形象,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既具有创新力量,又保留和保护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二是既非常开放,又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三是既有国际气氛,又给人以归属感。四是它们是一个提供机会成功的地方,赢得这个城市的关注意味着会得到全世界的关注。
建筑高不高,马路宽不宽,购物中心多不多,对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是毫无坐标意义的。多一个住宅区、办公区、别墅区,对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毫无意义,去掉一个798艺术区,去掉一个草场地艺术区,对北京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可就大了。
这里我想谈一个误区,目前在中国办任何事情都要做大,做大才会有影响。历史证明,茶馆、咖啡店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常常超于豪华的会议中心。我不反对大片子和大剧场,一个国际文化城市需要这些。可是,城市文化像一座森林,只有大树,没有丛林,没有野草,森林就没活力,没法吸引漂亮的鸟儿。大树是从丛林长出来的,国际文化只考虑“大树”,不考虑丛林和野草的空间,活力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