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旭 文/图
初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时,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4万亩马兰花“花海”。据当地人讲,几天前“花海”遭遇了暴风雨和沙尘暴双重侵袭,被打得七零八落。不过,还是有很多马兰花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坚强生长,亦如这片才脱贫不久的土地,以及这土地养育着的人们,逆风盛开。
新开采出的煤炭和石油给这里带来生机,草原上的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财富数字的增长,而是将眼光投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中国·上海庙马兰花摄影节顺理成章应运而生。
日前,本报记者应邀参加了第二届马兰花摄影节,在为期3天的摄影节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摄影艺术家与摄影爱好者,深入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的社区、厂矿、古长城遗址等地采风,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民族风情与经济建设的作品,并共同角逐32个奖项。短暂的停留与采风令摄影家和爱好者意犹未尽,乃至产生了应加入作品展及研讨会提升摄影节的学术含量的呼声。
放眼世界,创办于1970年法国的阿尔勒摄影节,让原本寥人所知的小城市阿尔勒驰名业界,城市中的老教堂、古罗马剧院甚或老酒窖都布置成新锐摄影作品的展区,古老的背景与新锐摄影作品碰撞融合相得益彰;德国柏林FOTOBILD摄影节不仅是展览、演讲、理论交流的场所,还是众多艺术机构参与的艺术作品交易的平台。
踏过漠漠辽原,望着逆风绽放的马兰花,不禁轻问,尚显稚嫩的马兰花摄影节在国内众多类似的摄影艺术节中如何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的特色与力量,这不仅限于某个摄影节、某个区域,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最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