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摄影——以马兰花的名义
国家馆里的志愿讲解员




 中国文化报 >  2012-05-3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馆里的志愿讲解员

    周娅的讲解声情并茂,充满激情。

    故宫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周娅都熟记在心,时常用自己的相机记录故宫里的变化。

    本子上记录着各种瓷器的器型和专业术语。

    即使只有一名参观者,她也会认真讲解。

    志愿者每周必须在珍宝馆、青铜器馆、戏曲馆、陶瓷馆等场馆服务一次,最少两个小时。来时先到箭亭管理处报到,领取服务证件,走时再交还。

    周娅就像这里的主人一样,如数家珍地向游客介绍展厅里的每一件瓷器。

    本报记者 陈 曦  文/图

    “大人们都用‘不是省油的灯’来形容淘气的小孩子。那么省油的灯在哪?大家来这里看,省油的灯就在这里。”从游客踏入故宫文华殿瓷器馆的那一刻起,周娅就像这里的主人一样,如数家珍地向游客介绍展厅里的每一件瓷器。对游客来说,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的红陶盂到清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一件件瓷器在周娅的讲解中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文明和历史。

    周娅一边用温柔的语气告诉游客要文明参观,不要用闪光灯拍摄文物,一边耐心讲解中国瓷器的发展与变革,没有呆板的、背诵式的介绍,她的解说总是充满了对瓷器的欣赏、热爱和羡慕。因为她了解这些展品,也了解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她自己也深深地被这些精美的瓷器所陶醉。身为一名志愿讲解员,她总跟熟悉的人说:“我在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阳光、热情的周娅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每天为游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着故宫文物背后的故事。从她青春洋溢的外表上,很难让人想到她已经65岁了。年轻时从商的她生活优越,但向往自由的她选择了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提前退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华世纪坛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她很喜欢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遗存当中,文物是最具灵性的一种,你能跟它对话,你能跟它交流,你能感悟,你要去观察,去领会。”

    对于愿意分享文化和艺术的人来说,做讲解员不会觉得辛苦,反而还会上瘾。不管游客怎么称赞自己是“老师”,周娅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她分析自己为什么受到观众欢迎时说:“因为我也曾是观众,来自观众,所以我对艺术品抱有和观众一样的激情,能按照观众需求,不是从考古学、专业文物鉴赏的角度,而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说。我们讲的不是某一件文物或者是某一幅画,我们讲的是文化,如果你把它联系起来讲,它就要深刻得多了。”在问到周娅打算还要在故宫干多少年时,她告诉记者,故宫的历史文化永远学不完,而且她热爱志愿者的工作,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干下去。

    看似简单的讲解员工作,其实并不轻松。虽然每次讲解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在这两小时之外,却需要志愿者们十几年如一日地学习和不断地积累知识。除了周娅之外,在故宫博物院还有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份共同的爱好走进了这里,为观众讲述皇宫里的故事、带大家欣赏博物馆里的文物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了故事和文物背后那积淀已久的中华艺术与文化的无穷魅力。无论是老人、年轻人,就连往往对博物馆兴趣不大的小朋友们,也会为博物馆里的每位志愿讲解员深深吸引,津津有味地跟在他们身后,在每个故事中邂逅文物的精彩和魅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