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制作文艺片的价格差异目前在市场上并没显现出来,很多中小国产影片的价格优势也不明显,50元至70元一部电影的均价,仍然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但影院相关经营人士认为,这正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也符合现行影院运营成本的诉求。
□□本报记者 郑洁
据去年出炉的一份《2010—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前两年中国电影票价平均保持了30%的上涨率,远远高于现在的CPI涨幅。而在年初举行的全国两会中,文化消费的价格问题再次成为探讨的关键,呼吁低价拉动内需的声音不断。那么,以电影产业为例,每年刷新票房新高的中国电影产业,是否面临着一个人气不足、票价高昂的尴尬现状呢?又有多少人会止步在票价之外?记者日前做了一个微型调查。
观影人群止步高票价
隆福寺附近两家影院也像北京市影院一样,正在放映《马达加斯加3》、《饥饿游戏》、《勇敢传说》、《黑衣人3》等热门中外大片,记者走访时看到,周二与周三的下午,走进影院的观众并不多,有的学生还在询问折扣券和学生证能否叠加使用,得到否定答案后离开。让人不禁想起之前一份报告揭示的惨淡现状,在中国电影百亿元票房的背后,平均一场电影观众只有7个。
根据国内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提供的《2010—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前两年度,票房前100家的影院平均票价为40.4元,相比于其2009年报告揭示的31元票价,涨幅高达30%。艺恩咨询认为,虽然票价受到地域、影院标准、商圈、影厅设备等运营成本提升的影响,但票价居高是现实。
记者在隆福寺对10余个影院观众进行了走访,高达七成的观众认为现行票价过高。李小姐已经算是个铁杆影迷,3000元的收入中愿意拿出500元看电影,但她通常只买团购票。进京度暑假陪女友的学生张某则道出了心中的价格表:“想看电影,但我的心理价位是中等制作国产片票价10元,进口热门大片50元。对于学生观众,就要降价来抓住。”带着孩子看片的齐女士只进影院看热门影片,心理价位是50元,而且一年只看4次电影。另一位拿着免费观摩卡的林小姐则说,如果一般影片票价能降到10元至20元,她肯定会更勤走入电影院。
观众反映看不懂“票价”
虽然北京各影院明码标价都在几十元到100多元不等,经常看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影院会有各种折扣的方式,全市也通行周二半价日的行规,学生证也可以享受折扣。
长虹影城有会员制,按预存观影款额度享受不同折扣率;现下也联合一家信用社推出暑期看电影的优惠,享受折扣后平均票价在45元至60元之间;东宫电影院则对北京市工会系统下属单位购票、会员购票给予很大优惠。而在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很多电影院都参与了当下正时髦的团购,而很多观众都会通过各种渠道,选择更优惠的购票方式。在北京市场的票价中,出现了门面价、会员价、有效期限折扣价(影院定期促销推出的优惠)、团购价等光怪陆离的不同价格。
根据艺恩咨询《2010—2011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仍有高达70%观众选择前台购票,49.4%的观众认可团购,考虑票价因素的观众高达57.9%,高于对影院配套设施、交通便利等的关注。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选择前台购票,以市区主流影院70元至100余元的门面价格看,如果双人观影加其他消费,一次观影他们将付出至少200元。而团购价格却比这低得很多。
一些观众表示,他们很少正价买电影票。面对团购和门面价格的巨大差距,一些观众对影院的不理性行为很不理解,也替买全价票的“冤大头”惋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影院经理直陈,影院面临不同的人脉,要协调各种关系,比如有一些固定要优惠的客户,如果门面票价降得过低,那给这些客户和群体优惠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另外,还有片方的最低限价,同行间不得压价此类的“规则”。
国产中小影片应自降身价
相信很多被业内看好的文艺片都遭遇过悲惨的命运,无论业内口碑如何,即使与同时期好莱坞大片相比票价要低上一二十元,仍然无法博得院线的眷顾,院线更愿意给好莱坞大片们排档。而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制作文艺片的价格差异目前在市场上并没显现出来,很多中小国产影片的价格优势也不明显,50元至70元一部电影的均价,仍然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
资深文艺片影迷小徐告诉记者:“其实国内的电影人真应该放下架子,有些人还想着拍得贵就应该卖得贵,有人怕定低价会暗示烂片,其实在中国银幕量小的情况下,国外大片进来得越来越多,彼此就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竞争对手。现在无论片方、影院都在依靠短期高票价来追逐利益,但全球的经验证明,市场经济都是玩不起的,美国也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挽救经济危机。真想跟好莱坞抗衡,真想让观众去看国产片,应该多让让步,降低身价,按质定价。”
相关资料显示,来自制片方的最低限价,也为电影票价的下调设置了障碍。近年来国产影片制片成本不断提高,导致片方提出的最低限价也日益升高。2010年7月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一举将国内保持了多年的最低限价水平由一线城市30元、二线城市25元,提高到一线城市35元、二线城市30元,该片在各地的票价随之水涨船高。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最低限价针对的是影院之间竞相减价的恶性竞争,是为了防止票价雪崩。一些制片人认为,制定最低票价并不会伤害消费者利益,把最低票价定为35元起,观众应该承受得起。但实际上,最低限价加上各环节的运营成本,最后体现在市场中的票价要远高于最低限价。
已成“行规”的最低限价,是否违背了按质定价的市场竞争原则?新影联常务副总刘洪鹏认为,这正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也是符合现行影院运营成本的。
3年至5年票价可降?
刘洪鹏认为,中国电影院线制发展已10年,在市场运作上,影院基本都比较成熟了,票价降不下来就是市场的原因。从大环境看,中国的银幕量还是极为缺少。美国有4万块银幕,中国到去年底才达到1万块。美国人口少,平均8000人拥有一块银幕,但在中国,除了部分投资热点地区如北京望京地区、以及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心区接近美国银幕的密集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10万人拥有银幕数还不过0.41块。
从影片生产情况看,国内电影生产非常繁荣,全年上院线的国产电影有200部,加上进口影片高达300多部,面临严重的影院数量掣肘,供需不平衡极为严重。“近几年观众的人次增长都不大,远滞后于影片生产、影院投建的发展速度。我们不能什么都和好莱坞比,美国人的收入高,房、车等生活必需品的成本低,用于文娱消费的额度大,但在中国,电影尚不可能成为生活必需品。”刘洪鹏说。
“未来两年之内,望京地区的人均银幕数将达到好莱坞的水平,相比去年,中国银幕数以60%的速度增长,我预计,3年到5年,电影票价会开始松动。”刘洪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