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如果你对印度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宝莱坞电影里的歌舞升平,或是孟买的贫民窟与寺庙,或是充满民族手工业气息的地毯、服饰和独特美食,那么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印度公路”,将为你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印度的机会。
“印度公路”由英国蛇形画廊馆长茱莉娅·佩顿·琼斯,副馆长、国际项目总监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策划,聚集了印度近30位艺术家的油画、摄影、雕塑、装置、多媒体作品,全面呈现了印度先锋创作的面貌。这也是印度当代艺术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出。
“印度特色”无疑是本次展览的重点。虽然印度有过殖民历史,也有过与巴基斯坦分离的历史,但本次展览中,策展人并没有选择那些带有明显的西式文明印记的作品,而多停留在对当下社会思考的层面。如以不同颜色代表已婚、未婚以及守寡的眉心贴拼成的抽象绘画,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女性问题;部分绘制成巨蟒的黑色塑料管则充满了对环境的忧虑;100张手绘的印度地图各不相同,这既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差异,亦可以看作是对印度独特历史的反思……
或许是印度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又缺乏专门的展览馆和画廊,能够参加此次展览的不少艺术家都已过中年,他们对于材料有着相当不错的把握能力,作品充满了解读的开放性。如印度明星级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被称为“印度的达明·赫斯特”,他的作品《脱鞋洗手》占据了展厅的一整面墙壁。在这面长达几十米、高约10米的墙上,古普塔整齐地码上了各种不锈钢厨具与餐具,形成了体量庞大的现代装置艺术,以表达其对印度高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饱受威胁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探讨。除此之外,希拉·高达的《暗房》、吉蒂什·卡拉特的《行李提取》等,都取材于印度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性物品或象征物,虽然看起来比较平和,但都突出了区域化的文化特点,打上了深深的印度烙印。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表示,此次展览虽然不能呈现印度当代艺术的全貌,却囊括了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印度艺术家,这些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方式审视了印度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
随着国际资本对印度当代艺术的追逐,“印度当代艺术是否会火过中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去年年初,尤伦斯夫妇在出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同时开始收藏印度当代艺术品,这被圈内很多人解读为“狼来了”。对此,田霏宇说:“对印度的兴趣确实是有的,但是对中国的热情也没有消耗掉,就是加了一份对印度的热爱。”策展人汉斯也表达了他对两国当代艺术的看法,“过去20年中国当代艺术一直被关注,现在我也关注中国新锐艺术家。而对印度艺术家的关注才5年。事实上,目前任何大型的艺术展览都必须有中国和印度。”
谈起中印两国的不同,茱莉娅说:“中国很多博物馆是国际化的,而印度艺术家很难在本国找到展览的地方。中国有不少博览会与双年展,国外的画廊主与藏家会到场,印度是缺失的。国际顶尖的画廊都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一点印度不如中国。”汉斯谈了印度的优势,“中国在出版物上有缺失。印度艺术品的拍卖图册在全世界流通,并且受到追捧。他们的创作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