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连日来,来自两岸的90余名文化界人士在山东登泰山、拜孔子、访古城、交流学术,在“情系齐鲁”的队伍中,有一位台湾学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无论到哪儿他手中总拿着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着什么。他就是台中市政府参事陈志声。
台湾知名书法家 情系齐鲁
虽然第一次来山东,但陈志声笑称自己算是“情系”活动的老人了,他已经参加了七届“情系”活动。
无论走到何处,陈志声必定随身携带着笔记本。翻开厚厚的本子,是一页页用工整的小楷写下的诗或对联。“避热向何处,熏风满柳坻。怀人不可见,菡萏在清池。”7月2日,在济南大明湖畔的奎虚楼举行的两岸文化交流笔会上,他挥毫泼墨写下这首诗。“山高望远望高山,日近云低云近日。”在泰山之巅,他望着雄伟壮丽的山色写下这幅回文联。一路走来,陈志声的笔记本上增加了很多诗词和对联。他称,随手写下的文字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表达。
作为台湾知名书法家,他曾多次携作品参加两岸书法联展,还在福州、湘潭两地举办过个人书法展。他认为,通过笔会这种方式拉近了两岸在文化上的距离,促进了双方书画发展经验交流,这有利于开拓两岸书画发展的新思路。
十年耕耘 致力两岸文化交流
陈志声多年来致力于两岸文化的交流,“2003年我刚刚就任台中县文化局局长,那时两岸交流存在很多障碍和阻力。尽管困难和压力重重,还是要有人做下去,我始终认为两岸之间必须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陈志声认为,华夏民族虽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朝代更迭、分分合合,但文化却是一脉相承。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是又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10年来,两岸的文化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了火花。
陈志声介绍,由于两岸体制不同,在推进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存在许多障碍。“2009年,我们和湖南省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在台中县联合举办了齐白石艺术创作纪念展。为了这次展览的筹备工作,我先后五次去湘潭,开了无数次电话会议进行沟通,最终使展览得以成功举办。”
多年来从事两岸文化交流工作,陈志声认为两岸文化交流建立“模式”很重要。7月9日在青岛举办的两岸文化研讨会上,陈志声说,现在台湾的文化主管部门也设立了“交流司”,两岸文化交流应该再向前跨一步,确立模式和机制,互设机构,当务之急是先接触讨论,好谈的能谈的优先谈,文化界形成共识后提交两岸两会。
借妈祖文化节 推广大陆文化遗产
回顾任职台中县文化局长的10年,陈志声认为他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借助台中妈祖文化节这个民俗节日平台,把秦腔、少林功夫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台湾,让更多的台湾人感受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台中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活动之一,借助这个盛大的节日平台,我们去陕西把秦腔剧团请来,去河南登封请来少林武僧,带给台湾民众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表演,曾一度引起了岛内的轰动。”陈志声说。
陈志声介绍,从2006年起,台中市力邀福建广电集团等单位和台湾岛内媒体合作制作的超大型晚会《妈祖之光》,在台湾多个地市演出,现在已经成了台湾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申请这台晚会的过程很曲折,突破了重重阻碍。但是可以说《妈祖之光》开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
艺术的交流是双向的,陈志声也曾多次组织台湾的歌仔戏、布袋戏、南音剧团来大陆演出互访,把台湾的文化艺术推广到大陆。
参加了七届“情系”活动,陈志声感慨颇多。“‘情系’活动只是台湾和大陆之间相互了解的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参访活动中寻找两岸文化合作和交融的契机。文化是最能引起共鸣和认同感的,两岸的文化交流之路还很长,作为文化人,我们要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做下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