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珊珊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普洱茶美,其制作工艺更是一种文化。普洱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李兴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普洱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已近花甲的他至今仍守着母亲留下的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境内的困鹿山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
李兴昌茶园里的茶树几乎全是古茶树,树龄几百年以上的很多。守护这方茶园不是易事,何况李兴昌还要求生态种植。他说:“茶树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特殊,对日照时间、土质条件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李兴昌认为,只有原材料好,制出的普洱茶才会好,所以从选种到制茶的每个环节,他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对于前些年一些人对普洱茶采取掠夺性采摘的做法,李兴昌非常不满,在他眼中,每一株茶树都是宝贝,不该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新芽一长出来就全摘掉,这样不利于后期生长,‘采留结合’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采茶古训,不能为了钱忘了本。”幸运的是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三年前将原来的“密植高产茶园”改建为“生态茶园”,这令李兴昌备感欣慰。
制作普洱茶,李兴昌始终提倡传统手工方法。“就拿杀青这个环节来说,要求蒸发掉水分、去除青草味后再炒制,这样才有利于揉捻成形。对于火候的要求也应十分精确,要依据锅里茶叶量和老嫩程度决定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市场上现在常见一些滚筒式杀青机,用它们制作绿茶还能应付,但用来做普洱茶肯定不行。”李兴昌介绍说,用传统手工方法做出来的茶饼松紧度适中,而用机器压制出来的茶饼则会太紧不透气,发酵时很容易里外不均匀。
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李兴昌感到身上担负了更多的责任。他经常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展示活动,向观众传播普洱茶的制作技艺,为此他不得不从家乡把百多斤的家什带上火车、飞机,认真地向观众演示制作工艺。另外,他还在家乡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今年9月,李兴昌还要在自己的家乡——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高级职业中学担任制茶专业的讲师,向40位青年学生手把手传授普洱茶制作工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来多少学生我都愿意教。”李兴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