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李 颖
“织锦是我从小的爱好,干这一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要做好。不过能代表我们大山里的土家织锦获奖还是很高兴的。”在谈到获得“薪传奖”的感受时,土家族织锦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这样说。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等天然材料。11岁时,刘代娥就跟着奶奶学习织锦,如今已有40多年。1986年,她和姐妹在家乡——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办起了织锦厂,屋里屋外几十张织机,周边寨子来领料加工的近300人。1995年,由于材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织锦厂垮了下来。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开始重拾传统,尽量少用化学纤维材料,注重用丝、棉等天然原料来编织传统图案,这一改变让土家织锦渐渐走出了困境。由此,刘代娥认识到了传统工艺的优势,特别是传统图案更受市场欢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搜集民间传统图案的刘代娥,通过此事后,更加紧了搜集传统图案的工作。她经常要走20里的山路,到很远的寨子、大山里挨家挨户去寻访,花钱将旧的、要丢弃的织锦买下来。“早些时候,有的地方没有桥,碰到发洪水,我一个多月都要在外面呆着没法回家。”刘代娥说,“很多传统图案的样式虽然没有刻意记,却很清楚地印在脑子里,对织锦以外的事却很容易忘记。”20多年来,刘代娥搜集到210多种传统图案。她将宝贵的纹样从破烂的织锦上“复制”下来,让它们重生。
如今,土家织锦面临的尴尬是,愿意做传统精细斜纹织锦的人越来越少。刘代娥说,土家织锦传统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一幅1.8米宽以丝为材料的传统精细斜纹织锦作品,要用两个月才能完成。而平纹织锦的织法和图案,由于做工相对简单,价格便宜,一般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更容易接受,所以大家更愿意做平纹织锦。刘代娥担心地说:“很怕斜纹织法会失传,所以我现在做一些,希望能留给下一代。”刘代娥还将传统织锦图案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中,她说:“这样可以扩大传统织锦的销售范围,更有利于传承。”
2010年,当地政府在捞车河村提供了5间厂房给刘代娥,她便建立了土家织锦传习所。2011年,该传习所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习所现有织机90余台,从业人员120余人,每年举办免费传习培训活动30期,培训人数达600余人次。“学会土家织锦技艺花不了太长时间,一两周就能学会,但想要织出好的作品来则需要积累。”刘代娥说,“这是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在这里我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把土家织锦的传统技艺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