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曾旸子
25年前,纽约青年合唱团宣告创立,初衷是把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聚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艺术、了解彼此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认识自己。
去年11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白宫把2011年度国家艺术和人文青年项目奖颁给了该团创始人、音乐总监和指挥弗朗西斯科·努艾斯。纽约青年合唱团因此成为获得美国国家最高青年奖项殊荣的团体之一。
日前,在中国音乐学院,记者见到了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的弗朗西斯科·努艾斯。
当被问及纽约青年合唱团的独特之处,他不假思索地答曰:“多样性。”确实,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团员构成上,纽约青年合唱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此次虽然是纽约青年合唱团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团员们并没有太大的“文化休克”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团里有十几位华裔青少年,其他团员已经在平日同他们的接触中初步了解了中国的现状和文化。“这就是增进人与人之间了解的一个方式。来到中国,见到脸上带着微笑、勤奋工作的中国人,比在书本上读到无数次‘中国’管用得多。”努艾斯兴奋地表示,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他不仅惊叹于北京的城市规模,更感叹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尤其对遍布城市的鲜花印象深刻。
努艾斯说,纽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但人们之间的关系却很疏远,通常只在熟悉的圈子里走动,上流精英阶层不会与底层社会打交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很少在一起聊天,或者人们只在同乡会里跟自己的老乡做朋友……对于庞大的外部世界,人们保持着排斥和封闭的心态。努艾斯认为,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需要相互了解。
努艾斯深深感叹,在美国,很少有合唱团愿意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收入阶层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唱歌。出于改变这种情况的想法,努艾斯组建了这个由不同背景的青少年构成的合唱团。他希望孩子们能在精益求精地追求艺术的同时,增进了解、改变观念,消除隔阂、创造和平。“让人们走到一起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纽约的人口太多了。彼此隔绝对于大杂烩的纽约是种灾难。”努艾斯认真地说。
建团之初,纽约青年合唱团曾面临多重困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表演者也需要更好的、更新的作品。在美国,一些大牌词曲作家往往不愿意、甚至不屑为年轻人创作歌曲,除了担心自己“掉价”,认为年轻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演绎好他们的作品也是原因之一。努艾斯说,纽约青年合唱团通过多年来出色的表演,征服了一大批大牌词曲作家,让他们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现在,他们不仅愿意为纽约青年合唱团作曲填词,更将这些孩子视为能够演绎高难度作品的年轻艺术家。他激动地说:“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改变音乐界对于孩子的看法——他们的确有能力诠释好高难度的音乐作品。”现在,愿意为之创作的巨星级词曲作家包括布莱德·沈、玛丽得斯·芒可、约翰·艾登等等。而之前,他们只为室内交响乐、百老汇歌剧创作。
如今,合唱团常年在世界各地演出,录制了多种风格的唱片,并且与世界级的作曲家、演员及组织机构合作,获得过10余个国际合唱比赛金奖。此外,每年有1200多名年龄在7岁至18岁的青少年积极参与合唱团组织的课外项目。虽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能随团四处演出,但是他们也经常出现在美国的电视节目里,比如《美国,早安》、《今天的秀》等节目。努艾斯强调,艺术上的出类拔萃,并不是合唱团的最高追求。他希望人们通过合唱训练,成为各个领域追求卓越的杰出人物,知道如何努力工作、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面对新面孔、新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
采访的最后,努艾斯向中国的青少年合唱团发出邀请。“我一定会在美国热情地接待大家!”努艾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