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李 洁
8月16日早上6点左右,邵阳市新宁县的老广场上积聚了不少爱看祁剧的群众,他们是特意来看张常红祁剧的。“他演得很传神。”一位观众说。
张常红,67岁,国家3级演员,新宁县祁剧团最后一任团长。“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自己能唱一辈子祁剧。”张常红说。
1958年,13岁的张常红被招进新宁县祁剧团当学员,拜师邓正玉。18岁时,他参加了湖南省戏剧会演的剧目《定军山》,荣获省青少年演员奖。之后,因戏艺出色,他被调到湖南省祁剧院,后因家庭出身等原因,调回新宁县祁剧团。1982年之后,一直担任新宁祁剧团团长之职。
1990年开始,新宁祁剧团名存实亡,无演出活动。闲下来的张常红有一天被戏友邀请至隆回高洲洗温泉。到了才知道,原是那里的戏迷点名要听他的戏。这一演,就演了20多场。演出之后,他技痒难耐,之后,无论老人寿辰或庵院祈福,他都会上台表演。
“每次看到台下观众冲我鼓掌,内心总是激动不已,这也说明祁剧还是有生机的。”张常红说。为了团结更多祁剧力量,1995年,他邀部分“红”字科班演员和祁剧票友成立“了金秋艺术团”,会员56人。他亲自主演并担当业务团长,从此走上民间演艺之路。
“非专业艺术团也要有专业管理制度。”张常红说,为了提高团里的业务水平,他从祁剧团邀了几位专业演员,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更多团员水平得到提升。平时除了演出,每周还安排两天练功时间。
10多年来,他带领金秋艺术团,走遍了邵阳、衡阳和广西等地,每年演出100多场。2008年的冬天,天气寒冷,为了给乡民送上精彩演出,张常红和金秋艺术团的团员们不辞辛苦驱车赶往离县城50多公里的小山村。到了村里,他们来不及喝上一口热茶,就开始搭建舞台,换服装。不少村民含着泪看完了演出,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敬业的艺术团。那次演出之后,人们都说“唱大戏还是张常红厉害”。
“近些年来,由于年龄关系,有的团员渐渐退出了舞台。目前团里只剩演员二十几人,常参加演出的14人左右。再过几年,还会有年长的团员退出,到时祁剧还不知道该如何发展。”张常红担忧地说,“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多演出,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这样祁剧才能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