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文 述 田立宪 杨砚池
8月9日晚,红太阳演艺集团总经理刘文渊接受完记者采访后,稍作休息就驱车踏上市场考察之路,赶往河北石家庄,就建立外省红太阳演艺集团“据点”进行实地考察。
1999年秋,红太阳演艺集团在长沙建成当时中国最大、最豪华的剧场之一“红太阳演艺中心”,开启了长沙歌厅文化的剧场演出时代。2007年初,由于整体市场效益下滑等原因,众多老牌歌厅纷纷停业。但以“红太阳”、田汉大剧场为代表的大剧院式歌厅却激流勇进,尽管票价最高时达到300多元,但自开业以来,田汉大剧场持续6年创造了“365天,天天有演出,天天爆满”的奇迹。
进入,摸准行业脉搏
“红太阳”的发展,是踩着时代发展的鼓点,一步步铿锵前行的,它13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长沙娱乐演艺产业从混乱到有序、从粗俗到高雅与通俗相结合的发展,引领了娱乐演艺产业的时代风骚。
长沙是最早做歌厅的城市之一。在1988年“航空”和“蝴蝶”两家真正意义上的歌厅出现前,爱热闹的长沙人去的是茶座,最早的是说书,后来转成音乐茶座,这就是长沙歌厅的雏形。
“航空”和“蝴蝶”两家歌厅出现后,21点钟的演出,19点30分就买不到票了。如此火爆的行情自然让大批商家投身其中,一时间湖南歌厅呈现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到1993年,长沙一座城市居然有150多家歌厅,市场极为繁荣,但竞争也变得极为惨烈。随后的过程就是“大鱼吃小鱼”的激烈竞争,群雄间强并弱、大吞小,几年内,150多家就剩下了十几家。业内业外不少人都以为,长沙的娱乐演艺业这块大蛋糕从此瓜分完毕,形成定局。
1999年秋,潇湘大地草木添黄,寒意渐浓时,湖南红太阳演艺集团却在长沙播下了收获的种子——无论规模还是硬件都是当时全国领先的欧美风情式演出剧场“红太阳演艺中心”(后因剧场失火,红太阳演艺中心搬到了现在的田汉大剧场)。尽管这是一个投资4000多万元的歌厅,但喧闹中的长沙娱乐演艺产业正处在洗牌晚期,谁又会把这个“新人”放在眼里呢?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个摸准行业脉搏的“新人”很快就令长沙人刮目相看。当红太阳演艺集团推出全国首创的兼顾高雅与通俗表演要素,融杂技、芭蕾、滑稽、音乐、舞蹈、逗乐于一体的“后剧场表演形态”后,“雅得有味且俗得可爱”的基调,让红太阳演艺集团在发展之初便独树一帜。这种雅俗共赏的后剧场表演形态,不仅顺应了富有浓厚地域文化意蕴的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湖南歌厅娱乐市场的产业格局和价值取向。红太阳演艺中心一飞冲天,确立了湖南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开创了长沙歌厅的剧场新时代。
2007年初,由于市场效益下滑严重等因素,一些老牌歌厅纷纷停业。危机之初,未雨绸缪;危机袭来,果断出手。红太阳演艺集团将长沙以外的连锁剧场相继转让或关停,集中精力在田汉大剧场的经营上。在整个大环境的压力下,当其他歌厅陆续倒闭或关门时,田汉大剧场却活力不减,尽管票价最高达到300多元,却保持着每天演出不断,1200多个座位的剧场日平均保持着90%以上的上座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成绩,无一不是来源于红太阳演艺集团创造的“田汉模式”。
创新,孕育发展出路
红太阳演艺集团以“传承经典、引领时尚、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创造娱乐“新生活、新体验、新文化”为理念,在继承传统歌厅文化市场化、平民化、通俗化基础上,以大舞台、大投入、大制作将歌厅表演大胆搬上高雅舞台,创造了一种“剧场式歌厅”演出模式,以及一个中国娱乐界的演出神话。
创新是“剧场式模式”成功的秘诀。2010年底《梦幻之夜》和《又唱浏阳河》双双入选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后,红太阳演艺集团没有躺在过去的成功簿上,去年11月再耗巨资打造领先全国夜场的3D演艺舞台,将两台节目升级改版为《奇遇之旅》和《湘女多情》。“采用这种3D科技模式,在湖南我们是第一家,在全国我们也是领先的!”长沙田汉大剧场总经理曾辉说出这话时掩饰不住自豪。
在竞争激烈的歌厅产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求新图变,不去主动抢占行业制高点,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琴岛等其他几位同行的存在,一直提醒着红太阳演艺集团创新的必要性。可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没有尝试和探索,就没有成功与发展。比如曾开创湖南鼓舞新局面,能“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从男人心里燃出火来”的《又唱浏阳河》,创作耗时近一年,成本1500万元。每一次精品节目的打造,创作班子都要省内省外、国内国外东奔西走到处取经;白天黑夜、院里院外反复排练。正是这样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努力,红太阳演艺集团才能一直把握住歌厅文化发展的脉搏,走在整个行业的前列。
创新不仅体现在节目创作上,红太阳演艺集团在演出模式上也探索出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成果。
“田汉大剧场有两个舞台,大舞台是大投入、大制作的高精尖的节目,小舞台是主打本土文化节目的。”田汉大剧场总经理曾辉介绍,大小舞台相辅相成,是在2007年探索出来的。当时因为市场环境变化,整个歌厅产业遇到空前的压力,红太阳演艺集团在充分调查研究后发现,“大节目”不适合“小地域”。当时市州级城市的消费水平并未达到长沙的水平,市场较小,且这些市州城市的娱乐演艺业普遍以节目更换快为特点,而这点对于大型晚会节目来说,成本投入过大,剧场收入过少,很难维持。因此在同一剧院做两台风格和规模不同的节目,就是吸取前几年公司连锁发展经营无法顺应小地域市场对节目短期更新要求,从而造成了经营困境的教训。现在可以将两台不同规模和风格的晚会,因地制宜分别进行克隆复制,就能不断壮大品牌,拓展市场。
蓄势,阔步走出湖南
2012年,新年的鞭炮声还未远去,红太阳演艺集团的领导层就在为公司在洛阳和石家庄投资歌剧院而奔波于三省之间了。现在是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好时期,乘着这股东风,顺着这个趋势,红太阳也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拥有娱乐管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大剧院、酒店、剧场、演艺中心、高档娱乐会所等多家企业,资产上亿,年利润近千万元,员工500余名的大型文化集团,是湖南歌厅产业里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现在,红太阳演艺集团又将步入连锁经营、规模发展的集团化轨道。
“下一步,我们将走出湖南,将长沙的歌厅文化带到河南、河北去。”谈及红太阳演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田汉大剧场的总经理曾辉信心满满。洛阳歌剧院位于洛阳新区,共设有1492个座位,是目前洛阳市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最具现代化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石家庄勒泰中心是石家庄市“20+X”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建筑面积62.36万平方米,“红太阳”与勒泰中心在剧场的持有股份方面已达成初步协议。纵横捭阖,推动合作,红太阳演艺集团正蓄势待发,充分整合利用市场的优良资源,打造洛阳、石家庄全新文化娱乐品牌。
湖南红太阳演艺集团——这颗在文化产业领域冉冉升起的“红太阳”,这个引领湖南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带着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强烈使命,揣着“打造中国演艺娱乐第一品牌”的梦想,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