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大运河专刊头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应当激发“活态遗产”的活力
回首大运河申遗路
四川美院画家到运河城市办画展
山东聊城土桥闸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即将完工
运河水哺育下的徐浩然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周令飞出席“中国水墨画·巴蜀风情”书画展
莫言书法作品参展中国作家书画邀请展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意基地在村前村揭牌
中国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新里程
家家捶泥 户户弄陶
玉祁双套的前世今生(之五)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当激发“活态遗产”的活力

    平 道

    在2012年世界第25届运河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不仅与万里长城、金字塔、印度佛加雅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而且是唯一的“活态遗产”,它是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

    显然,“活态遗产”不似静态的遗存,更不同固化的标本,而是在当代依然充满“活力”的伟大工程。“运道有迹可寻,而通变则本乎时势”,变动是运河遗产的天然属性,也是其生命之源。大运河在其2000年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地体验着变化和兴衰。很难把哪一时期的大运河作为评估其遗产真实性的“标准像”,“变”即其活力所在。法国文化部建筑与遗产总监Poisson在评价米迪运河真实性时曾说:“变化是运河的特征,运河随着时间的变化本身就具有真实性,运河的变化反映了运河工程技术、应用技术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可见,对运河遗产真实性的评估和认知须尊重“活态”这一不可避免的属性。

    申遗是过程,保护是目的,追求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原则立场。保护与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保护是运河发展的根基,谋求发展才能激发运河的潜能,才能展现中国大运河的根本价值,进而昭示“活态遗产”的活力所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