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杰
时间的脚步匆匆而过,2012年转瞬即去。2013年1月,大运河申遗文本将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运河申遗将进入最后的申报阶段。岁末年终之际,《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十四、十五版奉献给读者“中国大运河申遗:大回顾大总结大展望”一文,对大运河申遗之路进行回顾、总结、展望。
在仔细梳理了大运河申遗征程中的大事记的基础上,本文从学术视野的角度,分别从历史溯源、价值分析、理念革新、立法思考、文化解读、保护构想等诸多方面总结了人们对运河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历史溯源再现运河脉络;价值分析确立运河地位;理念革新焕发运河生机;立法思考确保运河长流;文化解读丰富运河内涵;保护构想关涉运河走向。本文还提出了申遗背景下的大运河现存问题,并对大运河申遗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大运河申遗存在的问题有:“活态遗产”的申遗标准需要深刻理解;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还原任重道远;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待突破;流域环境污染整治形势严峻;管理协调机制亟待健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有力推动和加快大运河申遗工作,而且必将提升我们的认识境界,促进相关工作的改进。大运河走过6年申遗路,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申遗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理性爱护和热情参与下,我们坚信:大运河申遗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大运河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历史的彩笔,曾经在中国的版图上勾出浓重的一划,这一划长1794公里,绿波荡漾,名叫京杭大运河。她的诞生,直接成就了中国唐、宋、元、明四朝鼎盛繁荣的局面,见证了人间的沧桑巨变。直到今天,大运河那无与伦比的南北贯通作用依旧滋润着沿途的大小城市。
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畅通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在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同时,更贯通了南北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她犹如丝丝血脉,滋润着沿途的大小城市,成为闪烁的串串明珠和富庶的经济中心,并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情、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成了2000年来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内涵之一。1.大运河踏上申遗之路(2006年—200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决定将国际公认的、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古迹与自然景观,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加以保护管理,传给子孙后代。1985年12月1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1987年,中国开始遗产申报工作,同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全体会议上,首次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至今唯独京杭大运河是活着、流动着,并且仍在发挥价值的文化遗产。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一些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一些河床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列入其中后,再加上国外运河成功申遗的先例,著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以《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为题,联名致信18个运河城市的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认为:“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下转第十四、十五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