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在安排送戏下乡演出时,多结合实际,多考虑观演双方的实际感受,把好事办好、办实。”这一呼声来自于12月26日《中国文化报》二版评论《送戏下乡要好事办好》一文。的确,在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惠民演出俯下身段与百姓贴心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发自内心的喝彩。笔者认为,从完成下基层演出任务,到面对相对单一的观众群体,再到让圈内圈外人俱欢颜,收获演出之外的精彩,送戏之路还可走得更加宽广和贴心。
虽说艺术是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来说,了解和喜爱程度千差万别。在不少戏曲演出的舞台下,我们易见的是资深戏迷的如痴如醉,少见的是年轻人的一见倾心。以不久前笔者所见到的一场惠民演出为例,原本没有任何海报宣传的演出,随着主持人的介绍和演员的演出,舞台下观众越聚越多。前来“送戏”的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院团,开唱的演员中还有梅花奖得主。但是,自始至终不装、不扮,常服清唱,不舞、不跳,难寻做打,加之没有戏文介绍,没有配备字幕机,原本综合性的舞台呈现被单一化了。虽然老戏迷认真得一如既往,不少年轻人听后不免感叹高深,随后抬脚走人,难以“入戏”。
传统戏剧的巨大魅力当然不需多言,我们应当做的是给许多未曾真正领略过其大美的年轻观众一个乐于欣赏的机会,让他们有兴致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戏曲。对于遍布各地的戏曲惠民演出来说,应该侧重培养观众,特别是在培养新戏迷上下些功夫。只有这样,才会在照顾老戏迷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新观众,让更多人感受戏曲的魅力。
由此想到,所谓的“圈子”也不仅仅存在于戏曲领域,音乐圈、舞蹈圈、美术圈……一个个圈子,隔开了所谓的“专业”和大量存在的“外行”,因此,各种惠民演出应当有服务更多人的理念和定位,让艺术惠及人民大众,这也是在强化艺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