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让喜剧电影找准“穴位”
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落户北京海淀
元中都近6年发掘报告出版
图片新闻
送戏下乡要吸引新戏迷
群众主演北京西城“原创三部曲”
浙江申遗工作20人记一等功
云南文化企业获中国创意产业奖
200多件商周玉器精品在深展出
《凤舞神州》展现荆楚文化
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河南上演
山东油画展鼓励画家自塑“样式”
陕西摄影比赛聚焦文物
游客可在平遥体验中国年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主演北京西城“原创三部曲”

    本报驻北京记者  丁  杨    实习记者  王  平

    “群众敢于尝试高水准的音乐剧创作很不容易,而且效果这么好,真是出人意料,非常有意义。”近日,著名导演甲丁看过音乐剧《北京人家》后如此评价。“剧情精心编排,演出精彩流畅,艺术处理恰到好处……”很多业内行家看过《北京人家》后也纷纷给予好评。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和西城区文化馆共同打造的音乐剧《北京人家》,是继情景舞台剧《什刹海情韵》、舞蹈诗《魅力金融街》之后,西城区推出的又一力作。因这3部剧均由群众原创、群众主演,故被称为西城区群众的“原创三部曲”。

    群众热情高了

    音乐剧《北京人家》从创意、筹划、制作、编排到演出,基本上都是由群众自己来完成,除个别人员有相关经验外,该剧的编剧、导演、演员均来自西城区文化馆,或是社区文化志愿者。

    该剧排练了3个多月,中间剧情做了两次较大调整,最后一次调整距演出仅剩一个月的时间,但热情似火的演员们没一个人喊苦,没一个人叫累,常常排练到深夜。

    从情景舞台剧《什刹海情韵》到舞蹈诗《魅力金融街》,再到音乐剧《北京人家》,共有300多名群文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参与演出。西城区文委副主任、西城区文化馆馆长黄群感慨地说:“看到群众热情如此高涨、对文化工作如此支持和欢迎,我们除了感到欣慰,更多的是感恩。只有这样,群文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文化工作火了

    业余团队不但演出了专业院团的水平,而且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特点。2011年上演的情景舞台剧《什刹海情韵》和舞蹈诗《魅力金融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城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近日上演的音乐剧《北京人家》则更贴近百姓生活,抒发了百姓心声。

    音乐剧《北京人家》讲述的是发生在老北京胡同里一户“鬃人”非遗传承人家里的故事。整个故事既接地气,又不乏时尚元素。“看到剧中翔子为梦想打拼的情景,我真的感同身受,他对梦想的执着劲儿鼓舞了我。”一位在北京寻梦的青年小李坦言。该剧让不少观众感动到流泪。

    西城区群众原创三部曲极大地鼓舞了西城区的文化工作者。该三部曲导演朴美花介绍,以往百姓看到的都是已经编排好的文艺节目,如今,他们通过音乐剧的形式,以自己的视角向大家讲述西城文化的点点滴滴,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还对群文工作有了更多理解,文化工作更火了。

    百姓生活美了

    西城区群众原创三部曲遵循群众原创,群众主演的宗旨,不仅让百姓增添了亲切感,体会到了主人翁的感觉,也让他们走进了高雅的艺术殿堂,群众文化正走向专业、走向高雅。

    在三部曲中参加演出的演员,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有些老人退休后闲在家中,因为孤独寂寞引发失落感。居民张大爷就是这样,平日在家里少言寡语,但自从加入排练队伍后,他变得容光焕发,脸上常常带着笑容。每天,他在排练场忙前忙后、乐此不疲,没几天就结交了一大帮新朋友。他的儿女们说:“老爸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西城区自从实施文化兴区战略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如景山合唱节、西城文化节、“欢乐飞飏”社区舞蹈大赛、“椿树杯”京剧票友大赛、“金融杯”白领丽人大赛等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逐渐成为西城区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