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云川
今年是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舞台生活80年。12月25日,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在京举办以此为主题的座谈会,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汇聚一堂,探讨其艺术生涯和成就。12月29日至31日,赵燕侠亲授其弟子吴昊颐、朱虹等人的《白蛇传》、《花田八错》、《潇湘夜雨》、《沙家浜》将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同时,其唱片专辑、大型画册、传记也将一并面世。
出荀成赵,独创一派
赵燕侠生于1928年,父亲是京剧名家赵小楼。她从5岁开始登台,在武汉为毛韵珂、谭富英等配演娃娃生。她16岁在北京中和戏院以《十三妹》、《大英杰烈》和《翠屏山》三出戏赢得“挑帘红”,立即得到上海天蟾舞台三千大洋的订金。随后,她独挑“燕鸣社”戏班,走南闯北,走到哪儿红到哪儿,每场演出收入达800元。1942年,她拜荀慧生为师。在继承荀派艺术的基础上,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被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称为“赵派”。1960年“燕鸣”并入北京京剧团,她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团长和五大头牌,并被评为当时全国14名一级京剧演员之一。
在国家剧团,她第一场演出《辛安驿》,比她年长22岁的谭富英主动给她唱开场戏《晋楚交兵》,接着,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相继给她唱开场戏,从此形成五大头牌互相捧场、互唱开场戏的新风尚。当时,北京京剧团收入不断增长,仅1961年就上缴国家23万元。尤其是她重新排演了《碧波仙子》、《红梅阁》、《白蛇传》、《沙家浜》和《闯王旗》等经典剧目以后,声誉日隆,在全国各地都形成了连夜排队买票观看她演出的盛况。
由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原来的4个剧团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领衔的北京京剧团合并为北京京剧院,因此这九位老团长被称为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他们首创的九大流派也就形成了北京京剧艺术的主体风格。如今,这九大流派创始人中仅有赵燕侠健在,她也是今天京剧舞台上唯一独创一派的女性艺术大师。
一人千面,上座奇佳
赵燕侠少年时长期在上海和武汉等地看戏、学戏、演戏并拜师金碧砚学习到一些南派的艺术风格,更受到毛剑秋和她父亲赵小楼的影响,14岁到北京时又得到诸茹香的倾囊传授,学习到正宗传统的旦角表演艺术,后拜师荀慧生,又得到何佩华、李凌枫在唱、念、做、打、舞方面的全方位培育,使她在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和泼辣旦方面都奠定了极为扎实的基础。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她超于常人的刻苦磨砺,在发烧40度的情况下坚持打把子。很多人知道,平足是不能练习武功的,而赵燕侠以自己超常的刻苦,克服了这一生理缺陷。
正是由于赵燕侠涉猎广泛、基础扎实、实践丰富、转益多师,所以她能经常在一个晚会上,前演青衣戏《孔雀东南飞》,后演花旦、武旦和武生应工的《大英杰烈》,每晚一文一武两出大戏,从而赢得了全国各地观众的欢迎与追捧,甚至出现一出《玉堂春》在上海中国大戏院连演连满48场的空前记录。不管是她主演的荀派戏,还是自己的独创剧目,都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被媒体称为“上座奇佳”,而且在她独挑“燕鸣”17年中和并入北京京剧团后正式营业演出的40多年中,始终保持着高额的票房收入。
赵派艺术值得研究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赵燕侠曾经演出了大量的荀派剧目,但是她挑班后就在荀慧生的支持下努力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陆续排演了《陈妙常》等大量新戏,逐步实现了“出荀入赵”的蜕变。并入北京京剧团以后,她又在马富禄、李慕良、田汉、汪曾祺等的帮助下陆续对《红梅阁》等戏进行了改编、重排,使赵派艺术日臻完美。特别是她在《沙家浜》中创作的阿庆嫂的艺术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她听到有些观众说“京剧听不懂”的时候,她就开始对京剧吐字发音的技法进行了反复的摸索、艰苦的实验、大胆的改进,以其深厚的功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即使是在她的晚年,观众也可以在她不用小话筒、不用字幕的情况下听清她唱念中的每一个字,这对京剧的与时俱进和普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发扬光大的。”
天津京剧院艺术顾问孙元喜从1947年开始看赵燕侠的戏,“头一天看赵老师的《红娘》,一出来就把我给震住了。天真烂漫一个小女孩,脚底跟小旋风一样。”他说,“赵老师是一人千面。我当了天津中国大戏院顾问以后,很多观众跟我反映:为什么不把赵燕侠请来?咱们就请吧。等到《白蛇传》一换锣,台下观众炸了锅了,一块跟着唱。赵老师在艺德方面让我们尊敬,戏比天大,她在天津演出,我说赵老师还有20分钟啊,她说行了我知道了。差6分钟她就坐在上场门那儿了,跟任何人不说话,培养情绪,一出去就是白蛇。”
京剧艺术家、荀慧生弟子孙毓敏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就是赵燕侠的铁杆粉丝。“她演的戏我几乎场场必到。记得有一次我看她演出反串小生,她的左腿高高抬起至头部不落下来,叫了三个好才落下来。我当时兴奋得从椅子上蹦起来,这就是京剧艺术的魅力,是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舞台魅力。我在60年代偷学赵老师的《白蛇传》,一唱就受欢迎。”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长傅谨说,民国初年女演员在京剧行业非常多,但到了40年代以后才真正地崭露头角,她们在努力发觉自我身上的潜力,重新发现女性演员在形体和声音表现上的特殊魅力和特殊价值,因此出现了像赵燕侠这样的大师。“目前是京剧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可是我也觉得这可能是京剧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个时期,主要表现在这一行内部的价值体系出现了混乱。我这几年反复地说要重建戏剧艺术价值体系,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就是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给青年演员树立一个标杆。”
“我没有文化,也没上过学,我也说不出什么来,一到讲话我就很激动,有点害怕。”轮到座谈会的主角发言,85岁的赵燕侠说,“我过去头一场戏《十三妹》,那时候很不容易,得拿红票,你拿几百红票,够灯光钱和布景钱可以让你唱一唱。我们家到当铺当了两件破大衣,凑合拿了150张红票。唱《十三妹》还不错,上了一两百人。唱完《十三妹》就有人跟我父亲谈话,要买我……我没有想到有今天。刚才大家说我那么好,我没有那么好,我嗓子好,我嗓子也没有人给我吊,因为吊一次嗓子,起码得花10块钱一个月,哪拿得出10块钱?我就下雪的时候对着冰喊嗓子,喊到冰化了为止,在家里嘴对着坛子喊,这样不用花一分钱。”朴素的话语,却足以让人久久回味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