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西游记》海外“变形记”
《猫》为“猫”带来的舞台
网说“请进来”
“国家队”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越南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




 中国文化报 >  2013-01-0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游记》海外“变形记”

    日本动画《西游记》

    日本电视剧《西游记》

    美国版《西游记》

    李 萍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国外的传播,展现出了一个清晰的媒介演进脉络。从纸质的小说文本到影像再到动漫、网络话语体系的转换,跨越的不只是媒介,还有历史背景、文化风尚和审美样式。

    文字翻译大体保留原味

    《西游记》故事因其神魔色彩和小说的传奇性在海外译介颇丰,至今已有20多种语言的译本,但以节译本为多,全译本较少。《西游记》在域外的传播,总体来说,东方的译本出现时间早,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西方的译本出现时间晚,相对更倾向于小说意蕴的理解。

    由于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原因,在东方文化圈内,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多国,对《西游记》的爱好者多,接受程度高,理解和共鸣深。因此,《西游记》在东方世界的翻译,比西方早了100多年。早在日本飞鸟时期,即唐贞观年间,日本高僧道昭听说玄奘取经归国,即赴东土求学,在抄写经文的同时,也抄录了一些取经故事,传入日本,在密教的佛画中就有关于西天取经故事的描述。

    1895年,最早的《西游记》英语片断译文出现,是塞缪尔·I·伍德布里奇翻译的《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而在《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在英语世界甚至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西游记》节译本,当首推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翻译的《猴》。一部100回的《西游记》经他手后,只剩下30回。不过,该译本的连贯性保持得较好,文笔动人流畅,基本保持了原作诙谐幽默的风格,在西方影响最大,声誉最高。

    由于译者个人理解不同、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性和翻译过程的特殊性,《西游记》在域外的译本传播中产生了一些宗教内容和中心人物的转换现象,但总体来看,《西游记》的译本基本保持了原著的内容和特点。

    影视剧版本改弦易辙

    为了表现影像语言的独特魅力,国外《西游记》的影视剧版本开始改弦易辙。日版《西游记》中,师徒4人战胜妖魔鬼怪的艰难过程中,每到对决的关键时刻就用中国式的京剧配音来渲染气氛、鼓舞斗志。这种京剧配音或急或缓,无不与故事情节的张弛发展紧密相关,使观众随之心潮起伏,体现出文字语言无法达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为了表现唐僧师徒之间的伙伴情谊,三藏法师的手杖上还凭空创造出3个“铃铛”。这3个铃铛作为一种影像道具,象征着师徒一心。每当遇到妖魔时,三藏法师带着3个徒弟勇敢面对,铃铛伴随着师徒们坚定的脚步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在三藏法师去天竺之前,徒弟因为妖怪的身份不能陪同,无奈之下三藏法师即将这铃铛分赠给3个徒弟。

    美版《西游记》中,为了使电视剧更具吸引力和时尚感,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唐僧不再是和尚,而是一个担当着救世任务的普通美国人。剧中的妖怪也不再像原著中以传统的虫兽鬼怪为原型,而是现代社会中带有太空幻想色彩的各种怪兽,凶猛狰狞。影片中采用了很多现代特技场景来表现唐僧师徒和妖怪的打斗,以加强视觉感染力。

    动漫、网络形象“七十二变”

    与《西游记》的影视传播相比较,动漫、网络传播方式与原著距离更大。这些动漫或网络作品虽然在名义或某些人物形象上仍然与《西游记》原著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但是实际上已经把原著抛在了一旁。动漫或网络中常常出现各种冲击视觉的场景处理,三藏驾驶着汽车从悬崖上滚落,汽车经过屡次360度的碰撞变了形,三藏却安然无恙;师徒4人在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活动;情绪、话语都可以用动画表现,愤怒时眼中喷出火焰、生气时头上冒出白烟、害羞时心脏怦怦跳动,甚至连喊叫时空气的震荡波也看得见……此外,动画版《西游记》常常以现代流行音乐推进情节、抒发情感、展示环境。日本动画《西游记》第一集中,女三藏与悟空的第一次相见就是以激烈的摇滚乐作为音乐背景,适当烘托出两位主人公的对立情绪。

    动漫、网络亦使《西游记》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得以在全球大众文化中传播,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知道武艺高强的孙悟空,了解了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的故事。而且,网络、动漫由于虚拟程度高、信息量大,跨文化传播效果好。这种新的媒介形式虽然不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实质,但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