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湖湘文化·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匠心写华章
听 雪
雕柳画栋 肃然守望
过年,我要回家(外一首)




 中国文化报 >  2013-02-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写华章
——记书法家晏信诚

    晏信诚在工作室挥毫泼墨  田立宪 摄

    晏信诚书法作品

    本报驻湖南记者  田立宪  张 英

    在长沙三大古寺之一的陶公庙的一殿堂门楣上,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大罗宝殿”,让到此一游的人印象深刻。字于拙朴中透出佛家的宽容、豁达和与世无争,行家表示该书法家的功力已然超出书法技艺的范畴,有了仙风道骨的意蕴。此外,在国内一些名山名寺也能见到这位书法家的墨宝,或题于扁额,或刻于石碑,其泼墨挥毫或稳如泰山、或势同江河;娴静如林泉映月,磅礴似六合惊雷。这位书法家便是有“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之称的晏信诚。

    业余爱好,专业水平

    晏信诚,湖南浏阳人,现居长沙,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南分会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法家,国际文人画家总会执行理事,中国甲骨文研究院、楚天书法艺术研究院、台湾国宝画院院士客座教授,北京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家,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远东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誉主席。1999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东方之子”称号。

    今年70有余的晏信诚,精神矍铄,谈起书法艺术口若悬河。晏老告诉记者,他军人出身,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大连海军工程学院,历任军校教官、海军参谋、工程师等。6岁开始学习书法,由临帖到创新,由书悟道,终成大器。其行楷作品范仲淹《岳阳楼记》,法度严谨,神闲气定,字字珠玑,隐约可见二王的飘逸轻灵,而绝无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之处,洋洋洒洒近400字,一气呵成,几无败笔,可见功底扎实。书法对于晏老来说虽只是业余爱好,但60多年来从未间断,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工作多忙,执着的他都未放松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曾刻苦临习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字帖,并融入自己的感悟进行创新,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书法风格。

    晏老认为,初学书法时,应像董其昌一样“定要笔笔与原本相同”。之后,就应该“师古而不泥古,师意而非师迹”,做到如吴昌硕所说的“吾谓笔有灵,笔笔有殊状”。60年中,他对书法艺术追求不懈,由临帖到创新,博采名家墨宝精髓,由书悟道,自成风格,修炼成以“大字”见长,且能在悬空的宣纸上遒劲挥毫。他的字中正、浑厚、有力,被行家称为“富贵体”。所创作品多被名山、圣地、寺庙制匾刻碑,现衡山、庐山、岳麓山、陶公庙、开福寺等名山古刹都留有他的墨宝。

    坚持不懈,终有收获

    晏老的作品多用中锋,中锋运笔讲究肘、臂、腕、指协调配合,气沉丹田,意由心生,笔随意动,最是要书者功力的。尤其是笔法个性更张扬,变化大而不滥,中锋运笔圆润充实,少量偏锋、侧锋之笔也有犬牙交错、参差枯涩之效果,提按、转折、平移、翻绞等多种手法的恰当运用以及浓墨、淡墨、枯笔的讲究,更给作品增添了强烈地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细品晏老的书法作品,多见一种苍劲中的幽静,透过心扉的不只是雄浑朴厚、充满阳刚之气,更多的是一份脱俗。这一手苦心练就的“富贵体”不仅受到国内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收藏,而且早在10多年前便走出国门,在国外受到众多中国书法爱好者的追捧,不惜以高价购得收藏。晏老还多次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访众多国家和地区,并当场挥毫,作品被各国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珍藏。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韩国交流时,晏老的“《禅》、《龙》两幅作品被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礼品赠送给小白山寺,得到韩国佛教界的重视。韩国佛教界称赞其书法刚劲、洒脱、狂悍,有大师风范。小白山寺将此作品视为珍品,以最高礼遇回赠宴老韩国国宝“高丽参”茶作为答谢。

    晏老的作品多年来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金奖、特等奖。2005年,晏老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他的《慈航普渡》书法作品荣获银奖,被中华抗战胜利纪念馆收藏。2008年,晏老以“龙腾奥运”为主题的草书《龙》,荣获“迎奥运、倡和谐、情系2008”书法大赛一等奖。其传略和作品已载入2009年《当代中国》之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刊。还有传略和不少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中国龙典》、《祖国万岁》、《一代名家》、《中国书法大师》、《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中国书画家》、《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历代皇帝名人名将书画名家墨迹大观》、《世界名人录》等10多部典集。

    由于晏老在书法上做出的杰出成就,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2009年12月,晏老还与欧阳中石、李铎、沈鹏、张宗彪、张海等著名书画家一道被收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丛书,并被授予“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的称号。

    以己之力,回馈社会

    古人云:“清劲不堕世俗之习,飘然有仙风道骨。”晏老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仙风道骨的书法家,他虽已被各种光环所笼罩,但他却处世低调,为人谦逊,非常富有爱心,走的是一条古朴率性的民间路子,不为名利所累。他把古人的“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作为至理名言,注重修身养性,勤于书卷。他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所作的说明“手随意运,笔与手会”。为达到陶弘景描绘的心手两意,翰逸神飞的境界,自己已努力了60余年,虽说已有自家面目,但还需继续向前人和同仁学习。

    2008年,在晏老举行的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汇报会暨专题文献片合成仪式上,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号召大家学习晏老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晏老则诚恳表示:“我的书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生命不息,书写不止。”

    晏老在恪守书法艺术真谛的同时,更坚持做人的道德准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中,完善自我,回馈社会。他经常参加各种书法作品义卖活动,几年来,他通过作品义卖捐款已达数十万元,享有“爱心书法家”美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