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湖湘文化·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匠心写华章
听 雪
雕柳画栋 肃然守望
过年,我要回家(外一首)




 中国文化报 >  2013-02-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雕柳画栋 肃然守望
——古建筑专家柳肃印象

    柳肃(左一)指导研究生在古建筑工地调研

    本报驻湖南记者  文 卫  佘 希

    2012年初,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柳肃在微博上写道:“我已得到较可靠消息,那段城墙看来是保不住了……我在电话里哽咽着”。这则微博引起众多网友热议,更由此引发了一场“长沙古城墙保卫战”。经过长沙市政府与各界专家学者的多次开会讨论,权衡文物保护与商业发展各方面的利弊之后,最终决定古城墙最重要的23米原址保护,另外100米整体切割迁走,异地重建与修复,长沙120米宋代古城墙的命运这才尘埃落定。1月31日,记者见到了这位首次利用微博呼吁保护古建筑、拥有百万粉丝的教授柳肃。

    1956年出生的柳肃高中毕业便作为知识青年被下放农村。1977年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湖南大学哲学专业,主攻哲学史,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为从小就喜欢画画,业余期间又曾学过几年油画,平时爱好各种艺术,于是决定转攻美学。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美学进修班,攻读美学硕士课程。毕业后的柳肃回到母校,进入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工作,跟随古建筑研究专家杨慎初参与岳麓书院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系统地学习建筑学课程。在此期间,还考入湖南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历史硕士研究生。他还在与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建筑学科合作进行中日民居比较研究的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土田充义教授。

    1994年,湖南大学建筑系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计划《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中有关会馆祠堂建筑和书院建筑两册的编写。柳肃主要负责会馆祠堂建筑的产生、发展历史和建筑特色的撰写,为此他跑遍全国各地,进行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这部书成为我国第一部最完整、最全面地介绍中国古代会馆和祠堂建筑的专著。

    在长期的民间建筑研究中,柳肃得出结论:以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为主流的中国古代建筑到宋代已是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从明代开始走下坡路。不过自明代始,民间建筑却蓬勃发展起来,祠堂、会馆、店铺、馆舍、戏台、桥坊等,各种类型、式样层出不穷,明代以后各地居民更是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使中国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柳肃不仅注意理论研究,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十几年来,他作为湖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参加或主持设计的文物古建筑和风景园林建筑有10多处,其中包括岳麓书院、永顺老司城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衡山南岳大庙、曾国藩墓等多处省级重点文物。

    近年来,柳肃致力于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和保护工作。2003年他受长沙市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经过考察和论证,确定了太平街作为长沙唯一完整的历史街区,并制定了其保护的相关原则和概念性规划。随后,长沙市相继确定了11条有一定保护价值的街巷作为历史街巷进行修整,尽可能地部分恢复历史原貌,柳肃作为专家审查把关并给予技术上支持。

    在多年工作中,柳肃发现古建筑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谈到自己的古建筑情怀时,他还有一个深刻感受——即社会普遍缺乏审美艺术修养。

    “20年前,我们在保护古建筑方面遇到的难题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缺钱,保护古建筑的努力无非就是呼吁和动员政府多投点钱,大家有多少经费就做多少事,只要那些建筑还在,我们的心情就是愉快的。”柳肃说到,“但随着国家的大力开发,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我们在专业上有了更多积累,保护手段和技术也越来越高明。可是我们一路呼吁各种保护,一路也遇到各种不断拆除,这令人很痛苦。”

    “第一次去还有条老街,考察完,我们告诉当地政府,这些都具有很高价值,建议好好保护,地方官员也表态会好好保护。但等你再去时,很多宝贵的东西却已被拆了,很让人心痛。”他说。

    很多古建筑有精美绝伦的雕栏画壁,各种人物形象、花鸟草木栩栩如生,汇聚了古人的心血、智慧,是艺术结晶,但它们却总是被拆毁、破坏。尤其是在农村,一些精美的古建筑落满了尘埃,旁边堆满垃圾、牛粪,很多人不懂欣赏它们的美,坏了就坏了,拆了就拆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我们缺乏艺术审美教育。这种全民审美普及不是要每个人都要懂建筑学,但你要懂得建筑是门艺术,它的背后有文化。”柳肃说。

    柳肃常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在全国“评师网”上被学生投票选为全国100名“最佳教授”和“魅力教授”之一。

    他还专门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中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建筑欣赏”。“我建议学院学生不再选修这门课,把更多机会留给其他专业学生,因为名额有限。所以很多学生就只能半夜上网选课,这说明年轻人有这方面的学习欲望。”在平常,只要时间允许,他还经常去参加各种讲座和市民讲堂等文化活动,讲课内容也多为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在他看来,不止是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建设中,建筑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来自于建筑界之外的社会,他希望借助普及性教育提高全民建筑艺术修养,为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