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地方文化
  标题导航
满园春色关不住
扎根基层 枝繁叶茂
专家解析芮城文化




 中国文化报 >  2013-03-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基层 枝繁叶茂
——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在改革中成长

    本报记者   杨  渊   通讯员  李海涛

    山西省芮城县青年蒲剧团的前身是曾经名角辈出、享誉秦晋豫三省的芮城县黄河蒲剧团。多年前,由于受到市场冲击等原因,剧团债台高筑、人才流失,几乎在舞台上销声匿迹。

    2007年12月,芮城县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确定了“名人带团、精品立团、财政扶持、外向发展”的振兴发展思路,吹响了青年蒲剧团破冰起航的号角。县委、县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经济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保障。运城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王正风,为了打造芮城蒲剧品牌,从郑州、西安等地为剧团聘请专家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和剧作家座谈,为剧团打造精品剧目出谋划策,多次听取剧团工作汇报、观看演出,提出改进意见。县长董旭光对剧团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拨出300余万元为剧团解决办公场地,添置服装、灯光、音响等设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红梅,副县长张应征及县文体广新局局长苏民武,多次到剧团与演职人员交流谈心,解决实际困难,为打造一流强团付出了大量心血。

    夯实基础——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和剧目编排上下真功夫

    剧团成立伊始,县委、县政府就对剧团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拿大奖”的发展要求。为了不辜负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和全县父老乡亲的期盼,青年蒲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在团长张秀芳的带领下,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方针,牢固树立“出新人、推新作、抓精品”的发展理念。

    剧团要发展,人才是核心。在人才建设上,剧团坚持“养戏重在养人”“出戏更要出人”的原则,坚持“队伍主力年轻化、年龄结构梯队化、后备人才培养常规化”的思路。2011年12月,在芮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蒲剧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3名优秀专业人才。像这种公开招聘已不是第一次了。通过规范化、常态化的公开招聘,不断有新鲜血液充实到剧团的演职队伍中,为剧团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目前,青年蒲剧团既有以张秀芳等为代表的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也有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的中坚力量,更有一批以吴小京为代表的获得运城市“菊花奖”演员的好苗子,逐渐形成了一个队伍整齐、行当齐全、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格局,为剧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剧团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团长张秀芳清醒地意识到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剧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早在2008年,青年蒲剧团成立之初,就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内部机制,确立了“团长负责、制度保障、奖惩结合”的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并逐步完善了考勤制度、排练制度、演出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以“百分制量化管理、人性化动态考核”为核心的德能勤绩考核办法。同时,坚持将考核结果与演职人员的工资、奖金挂起钩来,充分调动了全体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剧团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力。

    剧目是剧团立团的基础,说到底,观众要看的还是你这个团能拿得出手的硬戏有多少。青年蒲剧团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三贴近”原则,结合蒲剧和线腔两大文化瑰宝保护实际,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在剧目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几年来,他们认真贯彻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创作方针,先后移植、创作了革命现代戏《杜鹃山》、传统古装剧《青蛇传》和大型现代戏《生命》、《“憨”局长还债》、《情缘》5部大戏;移植、改编了《百岁挂帅》、《东吴郡主》、《金沙滩》、《王宝钏》及《恨锁上阳宫》等18本大戏,初步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天下、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炼队伍”的可喜局面。

    在不断推出大型作品的同时,芮城县青年蒲剧团也十分注重小戏小品的创作。一方面,小戏小品切入点小,精致小巧,机动灵活,能迅速反映生活,是检验一个剧团创作、表演的试刀石和实验田;另一方面,小戏小品贴近生活,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特别是这些作品布景简单、道具轻便,能够方便剧团深入交通不便的山村窝铺,进院门,到家门,“小戏不小”,是剧团占领文化宣传阵地的大舞台。5年来,青年蒲剧团先后创排了蒲剧、线腔《没病找病》、《七斤三两》、《假货郎》、《平民法官》、《油路铺到咱山庄》等28个小戏。其中,蒲剧《生命》、线腔《七斤三两》等分别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山西省非物质稀有剧种展演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奖。

    送戏下乡——在送文化到农村、企业、农户中锤炼队伍

    芮城县委、县政府在2008年作出了“财政出钱,送戏下乡,县剧团三年唱遍全县所有建制村”的决策,这个担子压在了成立不久的芮城青年蒲剧团身上。

    “送戏下乡,在质量上决不能打折扣。”张团长的这句话始终刻在剧团每个演职人员的心中,并化作了他们的自觉行动。为了保证下乡演出质量,大家总是不放过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精益求精。下乡演出的日子里,剧团所有人几乎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为了给群众奉献最好的演出,炎炎烈日下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演出服,经常是台上表演台下晕倒;严寒腊月里演员们身着单衣演出,往往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吃药打针。为了节约时间,让乡亲们在家门口看上演出,大家常常从一个村演出结束后立即卸幕、装箱,马不停蹄地到下一个村装台、补妆,有时演职人员甚至直接在村小学教室里打地铺将就一晚。

    青年蒲剧团演职人员的艰辛换来了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剧团所到之处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每一场演出结束后,群众都要求加演,久久不愿离去。群众纷纷为张秀芳团长披红戴花,为剧团送来锦旗、牌匾,表达他们对“送戏下乡”和蒲剧团精彩演出的深深谢意。芮城县永乐镇蔡村80多岁的李贞祥老人行动不便,张团长就带着队伍上门送戏,老人看完戏后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这出不了门的老头子还能免费看到政府送来的大戏,美美地过了一把戏瘾!”

    芮城县青年蒲剧团不畏严寒酷暑,辗转山庄窝铺,克服种种困难,截至2011年底全面完成首轮“送戏下乡”任务649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登门送戏87场,外出巡演1277场。2012年4月20日,芮城县委、县政府启动了第二轮“送戏下乡”活动。目前,已为51个行政村送戏175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办院宗旨。他们明白,他们的根在基层。

    谁持彩缎当空舞,芮城剧团正其时。芮城县青年蒲剧团深深扎根在芮城这片文化热土上,必将成长为芮城文化的一棵参天大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