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云南记者 杨洪文 图/文
犁田、撒种、破竹篾、草竹编、缝补……一幅幅纳西族村民劳作的场景,被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大新村委会竹园村的老年文艺队搬上舞台。一个个自编自演、生动鲜活的文艺节目展现了竹园村这10年来生活富足的大变化,而能为村民们表演是老年文艺队最自豪的。
老年文艺队队长姚菊草今年63岁,“演出生涯”已近10年。为了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她和村里的文艺骨干编创的快板《纳西生活好》说出了纳西族村民的心里话:“玉龙雪山下,金沙江岸上,黄色遍地开,金光到处闪,各色各样花。十八大召开,我们老年人多么高兴啊!为啥这样喜,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中央政策好……”“十八大以来,纳西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幸福是共产党带来的。”看到记者来访,老年文艺队骨干成员郭继清即兴表演快板来表达大家的心情。
竹园村是个纳西族村,全村男女老少都喜爱文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是名副其实的“文艺村”。此外,全村家家户户喜爱种竹、养竹,草竹编工艺品远近闻名,是有名的“草竹编之村”。
勤劳的纳西族人白天在田间地头勤于劳作,晚上又忙于草竹编的活计。说起竹园村这几年的变化,村长李炳君说,自从竹园村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文化惠民示范村”“民族民间草竹编手工艺传承之村”后,草竹编手工艺品的批量生产带富了全村人,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据了解,竹园村136户的300多名妇女,每人每年的草竹编收入在1500元左右,单此一项全村可收入45万元。目前,村民在草竹编上的收入能够占到总收入的20%至30%。草竹编产品也由开始的编草墩、草帽、蓑衣发展到现在的花瓶等工艺品多个品种。
早在清末,竹园村就有了专门制作草竹编工艺品的作坊,到1936年红军长征来到竹园村所在的石鼓镇渡江时,更有了“军民一家亲,送去草鞋竹帽给红军”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竹园村以编制草竹编手工艺品来增加收入。良好的草竹编手艺传统,使竹园村村民都有着娴熟的技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竹园村妇女不满足于依靠自家的几亩田地生活,率先干起了草竹编的行当。大家在种好农田保证口粮的基础上种植竹子,大量编制草竹编手工艺品,家庭收入不断增加。(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