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王 娟
同很多人一样,我对有轨电车的最初印象,来自讲述老上海风花雪月的故事片:身着旗袍、腕挎手袋的婀娜女郎,头顶礼帽、口含雪茄的翩翩绅士,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老街与建筑,当然少不了穿梭于街巷中的“铛铛车”。
在维也纳的日子里,倘若不赶时间,我就不开车。从使馆出门向右转,穿过几条小街,正对着美景宫花园的就是71路有轨电车站。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在站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等待一列红白相间的电车沿着轨道滑行而来,恍然间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在欧洲,像我一样拥有“有轨电车情结”的人并不少。相比其他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成本低廉、实用性强、平稳安全、节能环保。乘客还能在赶路的同时欣赏沿途景色、领略城市风情,因此是很多人出行的首选。可以说,有轨电车早已成为欧洲城市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着欧洲人的生活态度与品质。
长期以来,维也纳一直在“世界最宜居城市”评选中名列前茅,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市政建设和规划方面的成熟与稳健。这里拥有一张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据身边的奥地利朋友说,无论你身处城市的哪个角落,以你为中心、500米为半径画个圆圈,一定能够找到至少一个公交站点。目前,维也纳的有轨电车线路总长达到214.8千米,共有772部列车穿行于城市中,年载客量约两亿人次。
1865年,第一条有轨马车线路在维也纳建成,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19世纪60年代,维也纳轨道公司成立,随后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大部分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轨电车网络的建设达到顶峰,不但跃升为城市交通的不二选择,也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随着私家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工具的普及,不少欧洲国家的有轨电车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维也纳,有轨电车不断经历着变化与升级,通过维护保养和现代化处理,基本的车型和线路大都得以保留,并且日臻完善。如今,维也纳市内的有轨电车分为老式和新型两大类,每类各有多种型号。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有轨电车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维也纳市政府专门为观光客设立了“环路观光有轨电车”。游客可以沿着当年奥匈帝国的皇城围墙,展开一场25分钟的内城环线之旅,途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霍夫堡皇宫、议会大厦、市政厅、城堡皇家话剧院、维也纳大学等数座著名建筑物,帝王之都往昔的强盛与富裕和艺术之都当今的风采与魅力尽收眼底。电车上还配有德、英、法、西、意、俄、日7种语言的导游讲解,乘客可以在13个车站随时上下车,自行游览或继续坐车前进。
或许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维也纳拥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有轨电车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维也纳三区的路德维希—科斯勒广场,馆舍是一座于1901年至1990年间运营的有轨电车总站车库,站台总长度为1810米,占地面积达到7700平方米。有轨电车博物馆内汇集了众多珍贵的文献和文物,每年5月至10月的周末和节假日面向公众开放。馆内藏品浓缩了维也纳轨道交通的整个历史,还原了不同时期的城市面貌。
每年9月初,维也纳公交公司都会举办“有轨电车日”活动。除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展览,还设置多个互动项目,供参与者进行观摩和体验。那些平日里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的老式有轨电车,只有在这一天重新响起“叮叮当当”的铃声,每隔几分钟从不同的车站出发,缓慢行驶在曾经徜徉过的铁轨上。木质的车厢中张贴着褪色的旧海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逝去的时光。市民们可以搭乘饱含历史感的老式电车,感受大街小巷昔日的沧桑与今日的风情。
在斯特凡广场、西火车站、卡尔广场、普拉特广场等几个主要交通中转站,有轨电车的“粉丝”们甚至可以买一部车带回家——一列按照1∶87的比例制作的有轨电车模型,从经典的老式车型到新式的“银色箭头”应有尽有。一部分模型还安装了小电动机,如果配以轨道模型、站牌、座椅、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几个候车的乘客,那你就拥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轨电车线路!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推进,有轨电车已经在很多欧洲城市的街道上消失了——它或是成为记忆,留存于人们的心中,每每想起便唏嘘不已;或是作为展品,沉睡在博物馆里,供观众瞻仰与凭吊。然而在浪漫温情的维也纳,有轨电车仍旧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每一部电车里都载满了光阴的故事,每一条轨道都联结着这里与那里、曾经与未来,每一座车站都目睹了你我的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维也纳别样的城市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