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谁还在用繁体字?
也说“删繁就简三秋树”
由繁渐简“书同文”
相关链接




 中国文化报 >  2013-03-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说“删繁就简三秋树”

    鲁文恭

    汉字简化不是某个人的决定,而是历史演化的结果,现在的简体字也多是前人用过的。推广简体字使得部分读者无法直接阅读古代典籍,但是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来说,影响是有限的,因为经典古籍都有简体字版本。“得意忘言”所凸显的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望文生义”正是汉字象形的一大优势。这场最缓慢的革命同时也是从三皇五帝开始,至今一直处于进行时,其所呈现的正是汉字由繁渐简、沧海桑田的变化。

    西方文字也有简写,前提是得知道怎样全拼。对汉字而言,用简识繁是接续传统,尤其是学术和书法的基础。简体字的特点就是简单,但也简化掉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当我们用草书的符号代替本字时,若想明白其中简化的道理,就不能不对草书多一些了解。如果读者只一味接受结果,这些珍贵的传统就会在传承中遗失。事实是,传统需要每个人来奠基,让它流淌在我们的骨头里、血液里。

    “删繁就简三秋树”体现了郑板桥的简约风格,这是说文字,但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却是多多益善。当我们浓缩、提炼文化元素的时候,很有可能在丢掉糟粕的同时,也丢掉了精华,敏感的文化基因会因压缩而失去生命力。

    笔者认为,只有自发地接续文脉才应是今人的作为,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

    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就对“古人之文用古人之言”有过抱怨,不认识怎么办呢?用训诂、反切法就可以解决。今天的读者跟千年之前的陈骙在阅读古文时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古人也曾尝试简体,今人也会尝试繁体,《现代汉语词典》中不正有简体与繁体的对照吗?在查字典时稍加用心,或许就离古人的笔端更近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