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骁宇 文/图
素有“波罗的海的女儿”和“北欧白都”之称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西贝柳斯1899年在这里创作了《芬兰颂》,让音乐从此守护着赫尔辛基。与一些欧洲古都相比,赫尔辛基没有历史悠久、装潢考究、华丽恢弘的古典音乐厅,但这座欧洲设计之都巧用创意和现代科技,建造了让越来越多顶级乐团跃跃欲试的赫尔辛基音乐中心。
音乐中心落成才不到两年时间,但已在国际古典音乐界声名大噪。去年夏天,笔者有幸来到这里聆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很难想象这样一座有着玻璃外墙和金属外壳的现代建筑会是一座古典音乐厅。音乐中心坐落在芬兰大厦和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之间,简洁干净的绿色外墙和周围的公共草坪完美融合,与周遭建筑的淡雅色调和谐一致,传递着芬兰人不尚奢华的性格特点。
由于曾为西贝柳斯的创作提供大量灵感的赫尔辛基大学音乐厅在二战时遭到破坏,早在数十年前,芬兰的古典音乐家就希望在赫尔辛基建一座专门的音乐厅。1971年,由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芬兰大厦建成并成为该市主要的音乐会场所。但因大厦是综合性的会议中心,主厅的音响效果一直饱受诟病。1992年,西贝柳斯学院表达了重建音乐厅的愿望。2000年,年仅30岁的设计师马可·基维斯特在音乐厅设计大赛中,以外观简洁、内饰精细多样的“半音”建筑理念脱颖而出。2008年,音乐厅破土开工,3年后落成开放,总耗资达1.89亿欧元。面对在经济萧条期如此花销的质疑,芬兰总理卡泰宁说:“国家有责任维系文化身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国家。”
走进音乐中心,观众会为设计者无处不在的巧思而深深折服。电梯上方悬挂着以金属材料雕饰而成的小号,装饰着芬兰境内能够找到的各种“植物”,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音乐爱好者。巨大的落地窗充分吸收着“北欧白都”特有的灿烂阳光,人们可以惬意地在休息室喝着咖啡享受闲暇。里层的音乐厅也有部分墙面被设计成玻璃材质,只要拉开窗帘,就能体验和传统音乐厅静谧氛围完全不同的感受。
如果说外观的现代感让音乐中心别具一格,那么主音乐厅的规划布置则更具颠覆传统的意义。在日本声学大师丰田泰久的设计下,大厅上方没有安装常见的声音反射板。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墙面都经过精密设计,被挖出了错落不一的长形小口,力求对音效的控制达到最佳。在观众席层叠递减下的中央区域,有一个被360度包围的白色舞台。演出前,观众沿着曲线形过道进入座位,远看如流水般缓缓涌入,不失为另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当音乐会的第一个音符通透清澈地从舞台中央传出时,笔者就明白,这趟音乐之旅确实不虚此行。从不同方位观众的脸上,能读到同样的被音乐所感染的投入表情。赫尔辛基这座被西贝柳斯守护的城市,正在用创意为音乐插上翅膀,以现代设计为古典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