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
一部舞蹈剧,特别是一部舞蹈诗剧,能让人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这在当今的中国舞台上恐怕是不多见的。然而,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和武警文工团联袂创作,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原团长左青担纲总编导的大型红色题材舞蹈诗剧《延安记忆》推出以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红色题材戏剧创作的又一成功尝试。有理论家评价:这部作品通过对延安那个激情年代的追忆,让人们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想到继承传统的重要。它对中国共产党党员乃至中国公民,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延安的13年,不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是人民军队的历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代。这13年,延安曾经以磁石一样的巨大吸引力,把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和有识之士引向延安;这13年,毛泽东及其党的领袖们,创造了革命战争史的诸多奇迹;这13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年轻的政党,在屡经挫折和磨难之后,也一步步走向成熟;这13年,留给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十分美好的记忆。大型红色舞蹈诗剧《延安记忆》就是用艺术手段讲述延安往事,引发人们对革命年代美好传统的追忆。
对中国共产党的延安13年,曾有过文学艺术的多种形式加以反映和表现。但是,运用舞蹈诗剧的形式来概括13年的岁月往事,这是第一次,对编导者来说,是一次艺术功力的考验。因为这13年,确实有许多值得表现的大事。延安这方水土,有诸多的往事可以引发人们对岁月的回望。
看过演出,我们由衷地佩服编导者的艺术概括能力。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编导者和艺术家们用诗一样的舞蹈语汇,热情讴歌了延安这片并不算广阔的土地,讴歌了纯朴善良的延安人民,讴歌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留给延安的美好记忆。作品的高妙之处在于编导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作为串联全剧的一条主线,以散点透视、多章串联的方式,把铭刻在中国人民记忆中的“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以及枣园故事、双拥传统,还有白毛女、张思德等关于延安的标志性人物,用老军号、三八枪、干粮袋、旧马灯、大刀片这些让人们触景生情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名片,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在延安的13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代领袖们领导的中国革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期间发生的大事很多,比如著名的西安事变、新的国共统一战线建立、伟大的游击战、党的七大召开、重庆谈判等等,但是,一部舞蹈诗剧不可能囊括如此多的内容,编导们独具匠心,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紧紧抓住延安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小故事做文章,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比如,作品开始时呈现在舞台上的那些老照片,仿佛矗立在观众面前的一面时光隧道墙,这面墙上,抗大校园一张张充满自信的年轻的脸庞,拥军花鼓里那些猪羊、锦鸡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诙谐幽默,硕大无比的南瓜里的欢快舞蹈,四妹子送三哥哥上前线时的依依不舍等,以极具质感的艺术表现把观众带向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可以说,编导娴熟地运用了以小故事表现大主题、对老内容做出新解读的艺术手法。
一部舞蹈诗剧,需要贯穿始终的是戏魂。《延安记忆》的“戏魂”是什么?概括起来,那就是通过再现延安13年一幕幕壮怀激烈的历史画面,表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表现伟大而深邃的延安精神,表现党与群众密切相连的鱼水关系。这样一个思想主题,如果仅就表现形式来说,舞蹈诗剧更像是一部散文诗,弄得不好,就会因其松散而显得像拉洋片一样,面面俱到而游离主题。为避免这个问题,编导紧扣戏魂做文章,力求把无数个文化碎片连接为一个缤纷灿烂的艺术整体。在这部作品中,这一点做得很好,颇见编导驾驭题材的非凡功力。整部戏紧紧把握了一点,那就是形散而神聚。这部戏之所以创作成功,就在于编导始终围绕戏魂结构故事。比如,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人们熟知的老照片、老音乐、老戏剧、老美术作品,以及种种诸如老军号、老马灯那样的历史文物;大量运用信天游、陕北秧歌、民间剪纸这些颇具黄土地特色的文化符号。这样一些看似松散的符号都被有机地统一在延安革命文化的主题之下,使广大观众在陕北信天游的歌声里、在延安窑洞纺车前、在鲁艺的舞台上、在枣园的马灯下,去感受一代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去感受淳朴勤劳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延安之所以被称作圣地,是因为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革命,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它用生动的史实和画面让人们明白了一个真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的延安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法宝。它更告诉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们,不论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都应该坚定地、毫不动摇地同人民站在一起,离开了人民,党和人民军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一事无成。这就是这部戏更深刻的现实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