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钧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风东渐,异域理论思潮不断在中国大陆激起回响,也不断激发出当代中国文论界理论自省、理论创新、理论重构的澎湃热情。欧洲大陆滥觞的解释学思潮及其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大批中国学者,冲击着传统的理论思维,改变着传统中国学者的理论眼光,刷新着人文学科的阐述方式。解释学同样也渗入了文学理论界。解释学渗入是当代中国文论建设追求学理化、追求对理论自身进行反思和深度追问、推进自身发展深化的内在要求的客观结果。马建辉博士的新著《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就是基于这一时代文化语境推出的,它为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许多积极启示。
作者凭借长期从事解释学理论研究的积累,以六章篇幅深入细致地对一系列文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论析。这六章依次是:“解释与批判”“翻译与论争”“实践与探索”“语境与现象”“个体与经验”“文化与方向”。全书既有对文学理论的理性审视,也有立足具体现象和个案的剖析。
第一章“解释与批判”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作者赞同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观点,认为解释、理解的目的在于促进“意见一致”,达成对话和交往,它同时也能导致批判地探明真理。由此作者引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缺憾在于“没有能够自觉按照理论自身的逻辑来看待、来思考、来理解理论”,作者期望的是一种出于理论公心的普遍的意见一致。在作者看来,所谓理论就是“一种对现象所进行的综合性、反射性和超越性的解释话语”。基于这一思路,作者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学理论解释学的构想。认为“对理论进行有效解释是使理论回归自身,走向理论自觉的重要途径”。对于什么是文学理论解释学,作者强调文学理论解释学建构重在探究影响或决定对文学理论进行恰当解释的诸种因素和条件,“旨在规定如何对文学理论进行有效解释或理解的原则或理论系统”。在之后的几章中,该书具体论述了文学理论解释学建构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对解释原则、解释实践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理论建构性和理论争鸣性是《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的一大特色,它指出了许多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如该书开篇指出应当警惕“泛理论话语”,作者呼吁要构建当代文学理论的解释学维度,这对于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发展具有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