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琼州移民,苏轼大概算是最早也最为著名的一位海岛移民了。
公元1097年,苏轼因一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喟叹再度惹来灾祸。在“乌台诗案”中,已被一贬再贬的苏轼,又被贬往海南儋州担任琼州别驾。
儋州,即今海南省儋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地处热带,毒蛇猛兽遍地皆是,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琼州府志》记载:“此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黎分生、熟。生黎居深山,性犷悍,不服王化”,“熟黎,性亦犷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可谓是当时最边远、最险恶的蛮荒之地
在许多人看来,时年62岁的苏轼被流放此地将必死无疑。然而,苏轼不仅在海岛上度过了艰辛却愉悦的3年,还将中原文化广播海岛,为这个远在天边的海岛,开启了新的篇章。
海南无好墨,苏轼便自己动手,终于制出好墨。他潜心将采自岛上的草药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至今当地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相传还是出自苏轼之手。与此同时,他精研茶道,以海南当地的植物嫩芽泡茶,茶汤细白,茶叶翠绿,清香四溢。他与黎族百姓朝夕相处、如同友伴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海岛。
善良友好的黎族百姓帮他盖起了5间房舍——桄榔庵。在黎人眼里,苏轼不是应避而远之的罪臣,而是一位知识丰富、生活窘迫的老人。他们时常给苏轼送来花猪肉、贝吉布和自酿的浊酒。
面对淳朴热情的黎族百姓,苏轼的一颗赤子之心也慢慢复燃。黎人疏于耕种,以打猎为生,苏轼就劝他们积极垦荒,种植稻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他还帮助人们改进农具,选择作物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百姓养成了耕作的习惯,改善了生活。
当地百姓常年饮用咸滩积水,容易患病。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井取水饮用。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的饮水习惯。乡民们亲切地把那口井称为“东坡井”。
这同时,作为诗人和文学家,苏轼在海南最大的作为是为当地培养人才。他为当地黎汉百姓创办学堂,讲学明道,教化日兴。史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的姜唐佐,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
苏轼的家中总是宾客盈门,他也常常和村民们在槟榔树下拉话家常。他也因此赋诗称“我本儋州人,寄生西蜀州”,愿意“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二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了。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新帝即位,朝廷按例大赦天下。65岁的苏轼终于要离开海南,在海南生活的3年,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奇绝和最难以割舍的生命历程。离开时,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以抒情怀: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日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据相关文史资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