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政体建基于贵族阶层的血缘情感,展开为诸种对立要素的和谐,其现实的表现则为诗、礼、乐。诗是西周统治者提振民心、考察民情、团结亲族、让下层民众抒散心中怨愤的重要手段,既是艺术的,也是政治的。与此一致,周公在摄政的第六年开始规划国家的长治久安之策,重要手段就是制礼作乐。诗、礼、乐,就其本性而言,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诗是建基于心灵、外化为语言表达的艺术,礼是建基于身体、追求行为雅化的艺术,乐是建基于社会秩序、追求精神超越的艺术。但是,周公制礼作乐显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要将艺术应用于社会政治秩序的创制。
因此,中国社会自西周始,“礼乐”往往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现实层面,它被视为赋予社会文明秩序的手段;二是在理想层面,礼乐因其艺术特性而代表着社会的文明和雅化,成为美好社会的象征。总之,诗、礼、乐与政治的紧密关联,铸成了西周时期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即以艺术作为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象征或隐喻。这种政治化的艺术观也成为后世官方意识形态介入审美和艺术批评的主要原则。
摘自刘成纪《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原载于《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