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
一曲花儿久绕梁
生命的渴望
看《花儿声声》有感
炽烈撩人 媚而不艳




 中国文化报 >  2013-09-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渴望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以贫困地区人口迁移的惠民工程为题材背景,创作排演出这样一出好戏,着实令人惊喜。一场“这是我的土”的集体舞,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生动、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接着是求雨,表现农民对水的渴望,也非常精彩。而最动人的是描写女人对爱的渴望。干旱在这出戏里具有双重指向,一是自然界的、显在的,另一是心灵的、情感的,是潜在的,又是这出戏最根本的东西。从这儿演化出两个戏剧场面来,就是杏花与她丈夫老五以及她与水利员“眼镜儿”的两场情感对手戏。核心人物杏花是六盘山地区的“花儿王”,她人美,歌声美,情感丰富热烈,然而缺少爱。这是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的。她丈夫老五把精力都用在种地、求雨、找水上了,理会不了她的浓情蜜意。小知识分子水利员的斯文、健美,令她欢喜不已,激起了她久被压抑的情欲。求爱时,两人端着椅子一追一躲。“我是知识分子,还没有改造好”“我是来接受再教育的”等“眼镜儿”与杏花的对话令人啼笑皆非。“眼镜儿”不是白痴,刚到村里就从一群女性中发现了杏花,称之为“渴不死的灵芝草”。紧要关头,他抱起了“灵芝”又把她放下了,没忘记知识分子“要夹紧尾巴做人”。这里,生命萎蔫与道德持守难解难分。老五与“眼镜儿”这两个男人,就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号召下,从没有水的地方找水,遭遇塌方,双双活埋在地下,成了杏花永远的伤痛。她以余年陪伴着他们,白天去坟地给他们唱花儿,黑夜里等他俩一前一后来同她说说心里话,就这样一直到老,“人鬼情未了”。杏花生怕搬迁后他们找不着家、割断了这份情。这是她成为马蓬沟钉子户、成为最后一名搬迁者的历史心理根据。容易写得干巴巴的惠民工程,由于剧作者写出了人的命运,写出了生命的种种渴望,使得戏好看且动人。

    柳萍饰杏花,李小雄饰老五,张涛饰“眼镜儿”,都是成功的角色创造,演得旗鼓相当。而柳萍是格外出挑的。演杏花这个角色难度太大了,要从十七八花季少女演到七八十岁老奶奶。在多次“闪回”中,柳萍不但准确地把握了角色不断变化着的身姿、心态,还演出了这个“花儿王”既淳朴又带点野性的浪漫气质。王玲的人物造型设计也为这个角色增光添彩。当新娘时的大红花袄、梳大辫儿;当嫂时的白底蓝花袄(蓝袖口)、梳后髻又留一绺大发在右;送两个男人“上路”时的蓝底白花袄(白袖口)、齐肩短发。3种不同的造型处理都紧扣着人物和情境。由于服装用料讲究,剪裁合度,花纹都是手工刺绣的,提高了现代戏人物造型的装饰性,强化了杏花形象的美。

    《花儿声声》还给我一个印象是演出的整体感很强。黄在敏先生称赞这出戏是充分发挥表演魅力的导演戏剧。整体感或者叫做演出的有机整体性正是“导演戏剧”的必备素质。用好舞台美术对于整体感至关重要。背景的主体形象是枝杈繁密的大树,光秃秃没有一片树叶,这是干枯的象征。“文革”劳动场面,树干上绑着多个高音喇叭,背幕铺满红光。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导演善于发挥造型语言的表现力。转台的运用使场面转化相当流畅。舞台右侧的土炕是杏花的“现在”空间,以大树为背景的中心演区则是杏花变化着的“过去”空间,在导演的掌控下,演员跳进跳出,既有时空灵活性,又有情节连贯性。群舞场面除了“这是我的土”排得好之外,求雨与下雨两场也排得好,只是掘井塌方这个场面还缺少震撼力。我希望这出戏继续加工,唱响全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