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百姓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挖掘人性的光芒
山青院舞蹈添彩“十艺节”开幕式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人性的光芒
——访《百姓书记》导演李利宏

    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作为“十艺节”开幕式大戏,新编吕剧现代戏《百姓书记》于10月11日晚在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演出前,围绕剧目创排等问题,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李利宏。

    “在以往的创作中,‘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一般比较忌讳。然而当今常有‘命题创作’,对于已有的选题该以怎样的戏剧语言加以诠释,其实是对创作者的考验。”李利宏告诉记者,接排《百姓书记》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在与创作团队的沟通中,李利宏深感山东省吕剧院的创作热情,而王伯祥的真实事迹亦使他深受感动。

    如何把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搬到舞台上并成功演绎,是李利宏创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这类创作很可能流于宣传英模事迹而忽视戏剧情节,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以艺术的视角来定位,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人物的闪光点。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图解了的符号。”李利宏说。

    在《百姓书记》的创作中,李利宏敢于颠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传统理念,他认为“艺术应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排这个戏,更应该潜下去,潜入到泥土当中。因为王伯祥的形象根植于百姓,他扎根于山东这片泥土之中,因此才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在李利宏看来,任何创作都应植根于人物生活的土壤,并从中挖掘其灵魂,这样的创作定位才更具戏剧美学特色。“目前文艺创作中的许多问题,都出在‘高’于生活,缺乏潜下去的真诚。这样的作品往往容易概念化,居高临下。我正是从‘低于生活’的创作中尝到了甜头。在《百姓书记》中,我给演员设计的舞台动作都是‘匍匐’前行,以体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怀。”

    能够成为“十艺节”开幕大戏,李利宏坦言,除该剧主题立意与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契合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再度探索了戏曲现代戏的表现方式。“将《百姓书记》定为开幕大戏,体现了大家对剧目呈现的整体认可。我很期待进一步听取专家、戏迷的建议,以便此剧有更大的进步。”

    对于当下艺术创作该如何体现时代性,李利宏告诉记者,艺术创作应尽量发掘未知的可能性。“正在发生的事是新闻,可能发生的事才是艺术。《百姓书记》从新闻报道中获取灵感,但它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提升。”李利宏说,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在《百姓书记》中,许多细节都出于创作者虚构、编排,它们虽未真实发生却也具备合逻辑、合时代、合民生的表现方式。对艺术来说这便是“真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