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陈丽媛
王音旋,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从艺60余年来,她怀着对民族声乐事业的热爱,身体力行,演唱了《绣金匾》、《王大妈要和平》、《我的家乡沂蒙山》、《清蓝蓝的河》及电影插曲《苦菜花开》、《大浪淘沙》、《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众多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退出舞台后,她又心甘情愿走上教学岗位,倾注一生心血,培养出彭丽媛、王世慧、罗余英等一批在国内外乐坛大放异彩的民族声乐歌唱家。5月5日,我们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王音旋:瘦削,略显疲惫。听到敲门声,王音旋让看护人员将其从病床上扶起,坐到临窗的椅子上,拿起一块小镜子,整理自己略卷的短发。之后,她清了清嗓子,将她与民族声乐的故事娓娓道来。
1936年,王音旋出生在山东青州一个革命家庭。因父母都是抗日战士,六七岁时,她得以进入渤海军区抗日子弟学校,每日穿着改制的小军装上学。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对军人、部队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向往。1948年,王音旋高小毕业后,便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渤海军区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在那个要求文艺战士“一专三会八能”的年代,王音旋既学习打腰鼓、拉二胡,还练习唱歌、跳舞,成为一位文艺多面手。
当时正值淮海战役爆发,热火朝天地排练节目到战场上去慰问演出,成为文工团的重要任务。因嗓音高亢、清亮,王音旋在排练大合唱《飞捷报传捷报》中担任领唱,文工团指挥兼教导员徐唤对其很是赞赏。“他问我:‘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我说叫王秀兰。‘你的嗓音如此甜美,却取了这么个封建的名字,我给改个音乐名字吧,就叫王音旋’。”此后,“王音旋”就这么叫开了。
1950年渤海军区撤销后,王音旋被调到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改名为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为广大官兵演唱。“不管有多少人听,哪怕只有一个炊事员,我都认真地演唱。”因此,她在部队很受官兵欢迎,“他们见到我,老远就敬礼”。
1953年初,王音旋随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代表华东军区奔赴朝鲜战场,用歌声为战士们加油鼓劲。在异国他乡,她亲眼目睹了革命战士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我们文艺工作者虽然没有枪,但所起的作用也不小。战士们看到我们就像看到祖国的亲人一样,很激动,很受鼓舞。能为他们演唱我感到自豪,从来不觉得累,哪怕唱到嗓子发不声来我也继续唱。”怀着这种心情,王音旋演唱时,常常因心有所感而泪水涟涟。她的歌声引起了战士们的强烈共鸣。“他们用打下来的飞机机翼给我制成筷子,刻上‘赠给最可爱的人王音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音旋热泪盈眶:“中国人民的伟大,我看到了。”
1953年和1957年,王音旋分别赴天津音乐学院、上海声乐研究所进修声乐。这对从未接受专业、正规声乐理论教育的王音旋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开视野、接触广阔艺术天地的大好机会。为了抓紧时间多学些知识,王音旋严格要求自己,对每种声乐技巧训练及每次艺术实践都毫不怠慢,常常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练习。也正是这两年的刻苦学习,使王音旋成为一位富有理论与实践技巧的民族声乐人才。
1964年,王音旋被调到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即现在的山东省艺术学院),先后担任声乐教研室主任、音乐系副主任,从事声乐教育工作。据介绍,当时的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设有声乐教研室,但美声、民族声乐并未严格分开。“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热爱民族声乐,觉得应该大力推广。我国的民族民间唱法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京剧、民歌、说唱音乐等方面都涌现过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民族声乐是最富有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美声等西洋唱法只能借鉴、吸收其科学发声方法,从而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因此,在此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王音旋坚定不移地走声乐民族化道路,“我教的学生也都唱民族声乐”。
走上讲台的王音旋,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到了对学生的培育上。她的声乐课从来都是采用一对一的上课形式,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课程。“在教学中,我发现每个学生最好的音域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有的学生最好的音区属中声区,教学时多结合鼻腔头腔共鸣进行训练;有的学生最好的一段音属中低声区,则多结合混合共鸣训练。”
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使王音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概括地讲,即以情带声,以字带声,声情并茂,加上恰到好处的表演。”王音旋说,所谓以情带声,首先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准确理解歌词的含义,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带着情感去表达声音,这样才能唱得“有骨头有肉”。以字带声,指的是演唱过程中,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让观众听得明白。此外,演唱时还应注重舞台表演细节,演唱者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符合情的要求,为情服务,从而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声乐技巧的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因此,我特别强调对学生演唱时的感情训练,要求他们的演唱要做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为达到此目的,王音旋还要求学生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多接触其他艺术形式,以增强自身艺术审美能力。
在王音旋的悉心教导下,彭丽媛于1979年参加在淄博举行的山东省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以一曲《赶牛山》获得大奖。在1980年举行的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彭丽媛演唱了《微山湖荡起采莲船》、《清蓝蓝的河》及山东民歌《包椤调》、《小二姐做媳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后,彭丽媛参加中国民族乐团去北欧六国访问演出,受到异域人民的盛赞。紧接着,彭丽媛又去广州参加了羊城音乐花会,受到热烈欢迎。1986年,在上海华东六省一市民族民间唱法比赛中,王世慧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罗余英、贾堂霞也纷纷获较好名次,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歌手们在演唱技巧、风格和表演上完成得都很出色”。
“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了彭丽媛、王世慧、罗余英等一批民族声乐歌唱家。他们让我倍感骄傲、自豪。”王音旋说。
1996年,离休后的王音旋仍坚持带学生,希望将自己演唱民族声乐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2004年底,她因病才不得不停止了教学。
为表彰王音旋在民族声乐事业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89年,山东省政府通令嘉奖;1993年,国务院为她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她“艺术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