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旋
1977年,彭丽媛考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后改名为山东艺术学院)中专部。当时,她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由我担任她的声乐主课老师。那时候的她就像一块未经加工的璞玉,需精雕细琢才能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
根据小彭的条件,我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在教学上做了通盘安排。首先,教育她热爱我们的民族唱法,坚定不移地走声乐民族化的道路,并为此奋斗一生,这是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其次,对声音的训练采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她的中低声区以字带声,清脆甜美,高声区借鉴咽音打开喉咙,坚实有力,穿透力强。此外,我还特别强调她要用淳朴健康的感情完美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唱出人民的心声;表演时要自然大方,动作和表情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和塑造音乐形象,做到锦上添花。
此外,我还对她在民族风格的训练上下了很多工夫。一是教材的选择,以优秀的山东民歌和具有山东风格的创作歌曲为主,兼顾其他声乐作品;二是对她进行一些山东民歌特有技法的训练,如甩腔、拖腔、舌尖颤音、波音、滑音、顿音等,使她演唱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逐步掌握山东及其他地区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积累了一套有特色的保留曲目,为以后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彭丽媛是一个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有事业心的学生。由于她学习刻苦、努力,她的演唱水平飞速提高。1979年,我带领她参加在淄博举行的全省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使她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了这次会演,我们做了精心准备,曲目选择、服装设计都挖空心思,光是服装设计图纸就十几种,往服装厂跑了不知多少趟,最后给小彭定位的形象就是地道的山东大妹。这是彭丽媛第一次走上舞台,虽然之前的训练和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但是心里还是禁不住有些紧张。会演当天,偌大的礼堂内座无虚席,省领导和艺术家亲临现场。彭丽媛是第一个出场表演,我见她在幕条边那种手足无措的状态,就跟她说:“不要怕,要像打仗一样敢于往前冲!”她说:“老师,我不怕,您放心。”她轻盈稳健地走上舞台,一个亮相,底下顿时鸦雀无声。一曲之后,观众掌声雷动,赞叹不已,多次谢幕不能离场。观众说:“彭丽媛才真正唱活了我们淄博的《赶牛山》。”由此获得全省大奖,引起强烈反响。
紧接着,1980年,我们接到了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的通知,又投入到紧张的赛前备战中。我们是山东代表队,代表着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肩负着要为山东争光的重任。于是,我们开始了严格的集中训练。我要求彭丽媛做到精益求精,每个音、每个动作都无数次练习。为了唱好《微山湖荡起采莲船》的高音,我让她打开喉咙,开启臼齿关节。她一天到晚一张一合地活动嘴巴,以致发了炎,但她毫不在意,继续坚持,最后唱出了漂亮的高音,音域达到两个八度。在演唱《小二姐做媳妇》时,我给她配上一段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小彭不分白天黑夜刻苦学习,脚脖子肿了也不休息,终于掌握了这段优美的舞蹈,使唱和演配合得丝丝入扣。在演唱《清蓝蓝的河》时,我让她10天练会舌尖颤音的技巧,彭丽媛就像着了迷,上百次上千次地练打嘟,连走路都不忘,很快练就了流利的舌尖颤音,亲切感人。
可是这次毕竟是进京,我们压力都很大,以致紧张得吃不下饭,只能用开水泡馒头往下咽。演出前,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底下的观众就是你的亲人,要与他们心心相印,抓住他们就是抓住了根。”彭丽媛几曲唱完,立刻引起轰动。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向全国介绍,唱片社灌制唱片。会演座谈会上,很多专家兴致勃勃地称赞她的演唱充满激情,充满青春的活力,充满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北京音乐报》撰文说:“大家欣喜地看到:民族唱法,前途光明,后继有人。”
随后彭丽媛参加中国民族乐团去北欧6国访问演出。她那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声,受到了异邦人民的赞赏。《南方日报》评论说:“她的歌声清脆甜美,吐字清晰,运腔自如;加上山东民歌特有的唱法,恰到好处的身段、手势、眼神的运用,真是清溜巧俏,珠落玉盘”,称小彭为“山谷幽兰”。
那年7月份,我和小彭一起出席了山东省第4次文代会,她是大会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跟我学习的这三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离开山东后,小彭经常给我写信,如今已有厚厚一摞。每年春节,她都给我寄贺年卡,从毕业到现在一年不落,我都保存着。
彭丽媛从我们学院毕业之前已是有社会影响的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