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千锤百炼“梅花”香
一部好戏《瑞蚨祥》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锤百炼“梅花”香
——访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建杰

    ▲《铁血鸿儒》饰演“王懿荣”

    ▲《瑞蚨祥》饰演“孟洛川”

    ▲《奇袭白虎团》饰演“严伟才”(左)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实习记者 周 荃

    2013年5月22日,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尘埃落定,山东省有两名艺术家获此殊荣,记者采访了其中一名获奖者—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省京剧院二团团长刘建杰。

    从“梅花奖”举办至今,山东省获奖艺术家只有21名(其中2人为二度梅获奖者)。被记者问及获奖感想,刘建杰略微沉吟了一下,说:“其实当时也是心中有数,仿佛水到渠成,又似煲汤,功力与火候都到了,味道自然香醇。”但即便如此,谈起“梅花奖”的获得,他依然感慨,获奖过程着实漫长而艰辛。更准确地说,从踏上戏曲这条道路,便要有人所不能及的坚毅与刻苦。

    角色创新 演绎佳作

    一位优秀的戏曲演员正是在不断地与角色接触中历练和成长。从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初评《铁血鸿儒》中的抗倭英雄王懿荣,到复评《瑞蚨祥》里的大义儒商孟洛川,刘建杰对自己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仔细研究,反复思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刘建杰于1995年和2010年两度结缘“王懿荣”。“十几年过去了,我对这部戏却念念不忘。它的唱腔、旋律一直在我脑子里。”吸引刘建杰的,正是王懿荣这一情感丰满的人物形象。王懿荣是祭酒,是文人,本应教书育人研究甲骨,却办起团练甚至上阵杀敌。“在四面楚歌的战场上,他有‘我也知此战必惨败,我也知书生不是将帅才’的悲凉,也有‘书生赴死心慷慨,唤取神州梦醒来’的豪迈。这样的人物形象,给人带来的冲击可见一斑。”刘建杰说。

    2011年,新编历史剧《铁血鸿儒》亮相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获银奖。刘建杰也凭借在《铁血鸿儒》中对王懿荣的精彩演绎,获得2012年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表演作品奖”并通过了(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初评。

    今年4月22日,在 “梅花奖”大赛的复评上,刘建杰在《瑞蚨祥》中扮演的孟洛川再次征服了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瑞蚨祥》是一部难得的商业题材中饱含国情大义的剧本。一般商业剧只局限于在商言商,但是这部剧中以母子情、爱情、手足情为核心的三条主线中却处处流淌着大义儒商的顾国情怀。

    《瑞蚨祥》用六场戏讲述了孟洛川如何从一个血气方刚的懵懂少年在国恨家仇中成长为一代儒商,戏中人物的巨大跨度对于刘建杰有很大的挑战,更给了他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个角色富有张力。”刘建杰说。虽然《瑞蚨祥》属于清末的老生戏,但是由于主人公出场时只有26岁,所以导演对角色的定位为“光把子”老生,即没有胡子的老生,也就是饰演者同时要具备小生的身段、武生的激情和老生的腔调。作为新编剧目,该剧没有传统剧目里的固定程式,角色微妙处的把握只有靠演员自己琢磨体会。“特别是戏中还有话剧的元素,台词唱念兼有,将唱白念出抑扬顿挫的味道极其考验功力。”刘建杰说。

    对于一名优秀的戏曲艺术家,富有张力的角色挑战只会带来更优异的发挥。演出当日观众反应极其热烈,谢幕音乐再三响起,观众掌声却经久不息。更有热情观众追至后台向刘建杰递上杭州茶叶,说,“刘老师,您的戏太好了。”看罢复评当日刘建杰在《瑞蚨祥》中的演出,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只说了一句话,“看你的戏,我放心了。”

    精修技艺 琢磨成才

    每一位戏曲演员的成功都离不开一条饱含血泪汗水的奋斗之路,如雕刻一件精美的玉器,若要完美,便注定经历千百次琢磨。

    刘建杰正式踏入戏曲之路始于1992年,他从山东省戏校毕业后,进入山东省京剧院工作。在剧院领导看来,刘建杰嗓音宽亮,发声苍劲挺拔,唱腔韵味醇厚,表演稳重,文武兼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京剧青年演员。1993年,剧院为刘建杰等几个出类拔萃的苗子量体裁衣,在原山东省京剧院二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京剧院青年团,并先后为刘建杰请来王富岩、殷宝忠等老艺术家继续授艺。

    在众多名家的指导下,刘建杰表演技艺日臻成熟,在山东省京剧院创作的《徐洪刚》、《战海赤情》、《雄风祭酒》等多部剧作中担纲领衔主演。1997年,刘建杰参加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并获得金奖。但是,在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刘建杰只获得优秀表演奖。也正是通过这次比赛,刘建杰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表演上的局限。于是,2002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成为山东省首位从事京剧表演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刘建杰在加强京剧学习的同时,还观摩了大量其他剧种,系统强化学习了中华戏曲文化理论。他认为这些知识的补充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刘建杰也十分注重戏曲的精研,从细微处挖掘舞台元素。“我排了15年的现代戏,这些戏中的角色不像传统戏中有固定程式,所以需要自己去研究和发挥,但又要拿捏好分寸,不失京剧原味。”在《瑞蚨祥》一剧中,由于剧本背景定位于晚清年代,演员手里没有手持物起范,开唱时总觉得少点什么。于是刘建杰联系生活中人们起身时捋直大褂的动作,或是谈话时抚掌称快之举,将其融入到舞台表现中,既弥补了没有手持物的缺憾,又使角色鲜活可感,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些都是生活化的艺术,也是让观众感到真实自然的舞台元素”。刘建杰说。

    艰辛付出 旨在奉献

    从11岁学习戏曲开始,刘建杰便忘记了何为休息,每天的生活从清晨日复一日地开嗓子、练基本功开始,而每晚则于灯下伏案研究剧本和戏曲理论。从艺三十年来,他受过两次大伤,一次是在2003年中央台录制戏曲节目的过程中肘部错位,另一次则是跟腱断裂。“小伤就更数不清了,这些都是难免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热爱并坚持。”刘建杰回答得很淡然。 

    为了备战“十艺节”,准备“梅花奖”复评,自年前春节期间至今,刘建杰一直配合剧组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我们在年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准备这部剧了,”刘建杰说,“时间非常紧迫,从拿到本子

    汇报,只有短短二十天。”而当时正好赶上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加上剧组人员的高压心理,很多演员都出现了健康问题,刘建杰嗓子严重发炎,难以发声。但他依然坚持坐排,整部剧六场戏六天排了下来。“我是男一号,必须快速脱稿,才能带动整部剧的排练进程,这中间容不得一丝拖沓。”在刘建杰以及全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瑞蚨祥》于2012年底开始演出,至今上演已近50场。

    自“梅花奖”颁奖回来至今,刘建杰依然忙碌着参与《瑞蚨祥》的后续完善工作,希望能精益求精,进一步打磨提升《瑞蚨祥》,在“十艺节”中呈献给全国观众。

    稳中求变 再创经典

    作为山东京剧院二团团长,刘建杰对于京剧在当下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改革不宜操之过急。”他说。京剧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其中的唱腔板式皆有其所指。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奔放直接,京剧艺术的表达形式富含东方的含蓄美。“比如很多人认为起范太过冗长,可能唱了很久仍不知所以然,就希望能够改革成直奔主题的形式。但是行家欣赏的就是‘起’的过程,更能从这个过程中品出角色的情感,鉴得演员的功力。” 

    刘建杰认为,京剧不是流行,而是流传,它不必迎合快餐时代的速食文化需求。花在深山人未识,幽兰自有赏识者。好的戏剧与观众是互相要求和促进的,一方面,观众希望不断出现更新更好的剧目;另一方面,一部精品剧目也要求它的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和艺术水平。“很多人说京剧不行了,只有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才喜欢看。其实不然。”刘建杰分析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认为京剧受众年龄偏大,将走向没落。可直到今天依然有众多大龄戏迷孜孜不倦地追求戏曲艺术。受众年龄偏大并不能说明京剧式微,只有饱含人生体会、有着生活阅历和沉淀的人们才能更好地领略京剧的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方能懂得台上那抑扬顿挫的唱腔里蕴含着怎样的不尽深情。

    刘建杰便是如此,以严谨的作风、踏实的性格和高超的表演水平,无怨无悔奉献在他所热爱的京剧舞台上,为中华民族的京剧发展献上更多经典佳作。

    京剧路上的“苦行僧”

    本报实习记者  周 荃

    刘建杰老师比约定时间提前十分钟到来,映入记者眼中的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山东汉子,又似乎是一位自剧本中走来的翩翩儒生,大义儒商的风度气质嵌入了皮肤的纹理里。简单寒暄中记者得知,刘老师自从抱得“梅花”归后,依然每天忙碌着完善剧本、练功坐排。他十分注重日常积累,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菜和肉都备齐了,才能随时呈上好菜,给观众一场最丰盛精彩的文化盛宴”。

    桌前摆放着一杯绿茶,在清雅的满室茶香里,刘建杰老师将他三十年的从艺历程娓娓道来,碧翠的茶叶在杯中翻腾舒展,浮沉之间更让人深刻体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与刘老师的对话,让人从心底领略到京剧这一传世国粹的美丽精致,那是一举手一投足的心领神会,让人浑然淡忘了时间空间,只沉浸在他和他的京剧世界里。

    看得出刘老师也是性情中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瑞蚨祥》剧本的欣赏和对剧中“经道义、营民生”这一经商理念的赞誉,谈到动情之处就现场朗声高念,“顾国谋利非不可为也”,随后赶紧喝口茶润润嗓子,还一边笑着对记者解释,“这嗓子从年前排戏时就一直没好利索”。这便是一种挚爱和付出吧。看着他眉眼里飞扬的神采,面容中坚毅的神情,便会明白: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兴趣与努力,二者缺一不可。戏曲这个行当,没有挚爱,走不进去;没有坚毅,迈不长远。

    刘建杰老师的谦谦君子之风不仅表现在对人对事的尊重,还体现在他虚怀若谷的心胸。他一直强调,“梅花奖”之争名家云集,宛如华山论剑,参与者都是各门派的顶尖高手,输赢只差毫厘。“到了最后一步时,大家的水平旗鼓相当。”他说,“得奖固然是巨大的荣誉,但不得奖也不见得水平就差。还有很多实力雄厚的无名艺术家在默默耕耘。”在他眼里,艺术之路没有尽头,只有策马扬鞭、继续前进,才不负观众的期望与认可。

    刘建杰说,“梅花奖”的辉煌属于过去,即刻又是新的起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