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舞动其容 意韵相生
唯我独有 出彩出新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动其容 意韵相生
——访舞蹈编导傅小青

    2012年编创群舞《喜鹊喳喳喳》荣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一等奖

    2013年编创三人舞《风雨担架》荣获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唯一“组委会特别奖”

    2013年编创群舞《鼓子少年》荣获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组表演一等奖

    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傅小青,生于1968年,江西吉安人。著名舞蹈编导。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会“编导个人特别奖”获得者。现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山东舞蹈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曾出演大型舞剧《东方神珠》、大型舞蹈史诗《大清王朝》等。主要舞蹈编导作品有《鼓子少年》、《风雨担架》、《喜鹊喳喳喳》、《又见沂蒙》、《风吹俺的扇》等。

    求索之路 情于衷,舞其

    14岁接触舞蹈,傅小青觉得他的舞蹈之路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在傅小青的家乡江西省吉安新干县,男孩中学跳舞的少之又少。起初,他的舞蹈天赋并未被重视。但傅小青回忆说,少年时的他对舞蹈的热爱就像身体本能地诉说,情动于衷,皆幻化成翩然舞姿展露于外。凭借一支自编自导的印度舞,1984年,他敲开了江西省吉安歌舞团的大门。从小县城走进专业舞团,第一次见到阵容齐整的演出团队,傅小青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的差距。“起点低,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每到夜晚,空荡的练功房便成了他一个人尽情挥洒的舞台,在那方天地中,他每天挥汗如雨地刻苦练习。业精于勤,傅小青的进步有目共睹。很快,一个个机会垂青于他:为歌曲《心声》伴舞,为江西省内各项晚会、活动伴舞……渐渐地,他在众多演员中崭露头角,成了吉安歌舞团重点培养的年轻力量。

    随着舞台实践的丰富,对于舞蹈,傅小青不单是少年时的懵懂热爱,他注意从姿态、气息、节奏、情感这些元素入手,潜心钻研。“越用心体会我越发现,作为舞蹈演员,技能和历练固然重要,但若没有艺术素养、文化积淀的支撑,这条路便走不长远。”为了掌握前沿的舞蹈理念,傅小青决定读书深造。1994年,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招生考试。当时,已是吉安歌舞团“台柱子”的傅小青,排演任务繁重,少许的业余时间,他拿来复习功课,就这样,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专业。当时,该专业聘请中国艺术研究所、北京舞蹈学院等师资团队到校授课,能师从全国舞蹈领域的知名专家,傅小青更如饥似渴地忘我学习。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史论……他一门不落,但凡与舞蹈相关的技能、理念,他都仔细吸收。

    带着学校滋养和自身体悟,毕业后, 傅小青走进了广东珠海圆明新园艺术团,成了那里的专业演员。1998年,圆明新园艺术团推出大型舞剧《东方神珠》,由舞剧编导陈维亚执导。选演员时,傅小青柔韧灵活、细腻舒展的舞姿打动了陈维亚,他被委以重任,出演剧中的男一号“华夏”。《东方神珠》作为文化旅游项目,演出强度高,没有B角轮换,傅小青累出了肩周炎,但每天一场的演出,他不但要坚持,还要呈现最好的状态。观摩演出的团领导发现了傅小青表演的吃力,他的舞伴这才悄悄告诉领导:傅老师这几天累坏了,胳膊都举不起来!“舞蹈演员就是这样,为台上一分钟的华丽,要克服技术和体能的极限,忍受身体的伤痛。但对于舞蹈演员来说,若不受伤,职业道路似乎不完美。”

    在艺术团繁忙的演出任务下,傅小青利用间隙实践着他的创作梦想。应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之邀,他创作了群舞《又见沂蒙》、《风吹俺的扇》,分别在第七届(2003年)、第八届(2006年)“桃李杯”舞蹈比赛上获得“群舞创作优秀奖”、“群舞优秀剧目奖”。此后,傅小青便与山东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从演员到创作的转向,也让他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舞蹈编导是站在高处全面审视舞蹈艺术,而做舞蹈演员的经历,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创作中的舞蹈的语言。”

    创作之思 极致间,见真美

    若说舞蹈表演是他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那在傅小青的创作中,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灵性与才情。“创作是感性的,需要用感性的思维捕捉灵感;创作又是理性的,要以理性的精神对待作品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傅小青说,在他的创作中,灵感常常来自瞬间感悟,但作品产生却要经历漫长而又复杂的雕琢。

    一次,傅小青深夜走在北京长安街上,一群叫喳喳的鸟儿打破了四周的宁静,面对这一情景,一个选题从他脑海中“蹦”了出来。这就是他后来的作品《喜鹊喳喳喳》。着手编排前,他又进行了谨慎地考察:“以‘喜鹊’这一最能代表吉祥、喜庆的民间元素为素材,比以往山东民间舞创作以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更具新颖性。并且,以动物、鸟类为元素在汉族民间舞特别是山东民间舞创作中少之又少。”经过反复斟酌,傅小青选取了胶州秧歌作为基本舞蹈语汇,通过动感、流畅的队形变换,来表

    喜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上,这部《喜鹊喳喳喳》凭借新颖的形式、独特的创作手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群舞组“一等奖”。2013年7月,参加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前,傅小青又对该作品进行了修改,他根据传统文化中“喜鹊衔枚”的意象,在舞蹈的收尾处打造出一幅极具意蕴的“喜鹊衔枚图”。比赛评委、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在观看后啧啧称赞:“民间舞说到底是‘俗’文化,《喜鹊喳喳喳》以清新、俚俗的舞蹈语汇,松弛、愉悦的表演状态,展现了民间舞的活力,别具一格。”

    在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群舞组一等奖的《鼓子少年》同样由傅小青编导。它以山东鼓子秧歌为动作元素,表现了一群少年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然而,创作之初,傅小青本想通过吕剧音乐与表演元素,表达少年对戏曲的传承。几次排练后,他很快发现了问题:舞者的年龄层次在传递厚重的文化内涵上尚有欠缺。经过反复揣摩,他又选定了鼓子秧歌作为舞蹈载体,通过流动、变幻的舞台调度及少年欢快、活泼的舞姿,表达对文化的传承之意。

    “舞蹈表演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欢快、热烈的舞蹈适合各种表演场合,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舞蹈中的悲情况味。”在傅小青看来,鲁迅所描绘的那种“将美好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性,最能触动观者的灵魂。因此,

    然、人性、人情中,关于“美”的破碎、“美”的消逝、“美”的怀想,都是他在作品中常常关注的话题。他的双人舞《乳汁救伤员》、三人舞《风雨担架》等,直面战争、生死这些艺术母题,以磅礴大气的视角、苍凉悲壮的格调直抵人心,令台上舞者动容、台下观众辛酸。“我是个喜欢追求极致的人,大喜、大悲,或者大雅、大俗,将艺术推向极致,才能传达最真实的情感,具备最动人的力量。”对于自己作品的感染力,傅小青如是解读。

    山东舞蹈 依本土,寻优势

    众人眼中,傅小青是知名的舞蹈编导,同时,他还有另外一项职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山青院舞蹈学院前身为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舞蹈专业,1988年创办时,曾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联合教学,著名舞蹈家资华筠、傅兆先、蔺世璋、王立章、肖苏华等都曾深入课堂,亲身指导。“学院有良好的传承,其浓厚的舞蹈氛围,师生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我读书时和工作后,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因为这种血脉渊源,毕业后的10年间,傅小青虽身在异地,却从未隔断与母校的关联。2007年,傅小青受邀回校任职,对此,他充满感激:“舞蹈演员的‘二次择业’是痛苦的,我能够顺利转行编导,是学院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实现跨越的勇气。” 

    这些年,生活在齐风鲁韵浓郁的济南,傅小青深受素朴、淳厚的山东风土人情影响,而长期接触山东题材,他的作品,亦镌刻上了厚重的齐鲁文化印记。“山东舞蹈要获得长足进步,需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他看来,诸如山东三大秧歌、吕剧、梆子甚至泰山挑夫、潍坊年画,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或者民间意象,若与舞蹈语汇结合,将呈现出独有的山东意蕴。    

    “‘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艺术本于内心的诉求,理应是心性、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该负载功利色彩。”在傅小青眼中,好的舞蹈作品,应将编导意图与舞蹈语汇巧妙圆融,既不能流于炫技,又不该因“意”废“技”。单纯简练却意境全出,是他所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这样的创作理念,傅小青一直摸索践行,并在自己的课程中与学生们分享着。

    创作之余,傅小青还带领学院师生参与到各种舞台实践中,无论纪念建国60周年之大型音乐舞蹈诗《复兴之路》,还是上海东方卫视《舞林争霸》节目,抑或山东省各项大型活动现场,都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师生的身影,在傅小青看来,这些实践,既为学院师生赢得了学习机会,又是提升山东舞蹈知名度的一种途径。

    “前不久结束的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山东舞蹈将众多奖项收入囊中,呈现了‘百花盛开’的向好趋势,这种势头应该继续保持。”傅小青说,今后,他还将继续从山东民俗、民间元素中挖掘鲜活的舞蹈素材,为山东民间舞发展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