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采访国画家张宝珠先生之前,就听说他为人性情坦荡率真、豁达洒脱有侠气,这种个性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画如其人。近日,在张宝珠先生的画室,当这位浓眉炯目、话音浑厚的山东大汉出现在记者眼前时,印证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张宝珠先生刚从黄山归来没几天,一幅幅的黄山写生被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说,“当我创作中的一幅好画挂在墙上,我会自娱自乐十分钟。”
师古承传统
虽已年近七旬,可岁月在张宝珠身上留下的痕迹似乎并不明显。他一头浓密卷曲的黑发,讲起话来声音铿锵有力,看上去精力充沛。就在前几日,他还带着学生去黄山实地写生讲座,在雄奇的大自然中活灵活现地传授知识。
“我的父亲酷爱写毛笔字,我从小就按照小画本涂鸦。上学之后,美术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我的画常被老师表扬,贴在教室给同学们学习,从那时起,画画的兴趣就很大。”张宝珠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写字他“涂鸦”的情景。
去年11月,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了“正法·传承”陈维信、黑伯龙、陈玉圃、张宝珠师生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青少年时代,张宝珠有幸师从山东名家黑伯龙、陈维信。“黑老教学有自己一套方法,他看着我交的作业,和我面对面谈话。哪处画得好,哪处还要改善,回去之后多看哪个朝代哪个画家的作品。而陈维信老师是张大千的学生,他在国画的创新方面很有功力。跟着他学习国画的创新。”张宝珠记得,有一次他没拿画,而是拎了些礼物去看黑先生。先生生气了,说不带上画那咱有啥说的?黑先生特别督促学生要用功学习,利用一切时间学画,把传统根基打得牢牢的,把古人的精髓吸收过来,然后才可以谈创作。
张宝珠称,自己一路遵循中国画传统走来,从没掉队,这是比较幸运的。年轻时他喜欢看画册,临摹古画,奈何那时古典画册太少。他姐姐家住南京,每次到姐姐家时,他总要去夫子庙买古典画册。平日里,他常逛古书书店以期能淘到“宝贝”。他说,那时一心都钻到古画里了,临摹了五六年的画,才走向写生和创作。张宝珠偏爱石涛的画,“他的风格痛快淋漓,和我的性格相似。”他去黄山写生,把大自然的灵气融入画中。他说,画中有了大自然之气,就达到目的了。
张宝珠说:“黑先生教导我们‘学老师的老师’,就是学传统,也就是丰厚的中国文化。既学古人,又学今人。张宝珠称年轻时受傅抱石、潘天寿影响较大。他认为学画要师古而不泥古,把古人的东西消化了,然后从古人的技法转化到新技法,要靠个人的悟性。“像蜜蜂采蜜一样,吸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师造化明心性
张宝珠先生常说艺术家要和大自然交朋友。大江南北的名山形态各异,地质地貌有差,气候有别,他说画家要多走多画。中国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几十年如一日,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始终自觉践行着“师造化、得心源”的艺术原则。他的画,既有北方的雄浑大气,又具南方的钟灵毓秀。
这次去黄山写生,张宝珠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写生课。只有走到自然中去,才能慢慢领会写生的技法。“这次到黄山写生,学生提出‘怎么用墨’、‘写生中如何取舍’等诸多问题,这是初学画者常遇到的。”张宝珠说,写生中有一半是创作,主要是指景物的取舍。他的主张是,把眼前最美的景物放大,不需要的都舍弃。例如眼前有一座小山峰非常美,那在创作时就把它放大,小山峰放大成主峰。把周围的美景夸张化,将眼前美景在笔下再次组合。“有的学生坐一天,只是把眼前美景如实刻画,和照相一样。做人要实在,画画不要实在是他常说的。”
张宝珠主张,写生中要赋予画作生命,带着“激情”去作画。这样创作的每根线条都是活的,景物被升华成一种意境,在写生中完成从物象到意向的转化。何为激情创作?他解释道:“当创作过程成为一种心灵的碰撞,画就有生命力了。例如到黄山,黄山的云雾变幻
常。可以说此处无笔胜有笔,此处无墨胜有墨。眺望远山没有线条,没有结构,一直在渺渺云雾中变幻莫测。仅靠联想作画,画出来的无疑都是层峦叠嶂。如果常年在山中观察,会发现云雾之中的山峰最美,自然会激发创作灵感,带来创作激情。而那个时候创作的画肯定可以感动人。”
国画大师许麟庐这样评价张宝珠的画:他的山水画里既有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他写生的画法,特别是他的大幅山水画都是写生的,是从写生里提炼出来的,这是他与一些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的独到之处。如果没有写生的功夫,就没有现在画的这么好。”
张宝珠的画以松柏为长,故画坛有“张松柏”之美誉。他说“松柏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我努力亲近它,与它对话,与它心灵沟通,这样才能画出松柏的神韵来。”73次登上泰山,张宝珠清楚地记得登泰山、游岱庙、观松柏的次数。黄山秀美,泰山雄伟。泰山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深深吸引着张宝珠。他自称松柏画得好,是因为观察细致,画太多,自然就抓住了其神韵。他笔下的松柏仿佛有灵魂,既轻灵飘逸,又苍劲有力,仿佛升腾欲出。“画松树的时候脑中想到的是龙。因此行笔自然,笔走龙蛇。带着感情去画自然就会赋予物体生命了。”
保持创作热情
2008年和2012年,张宝珠分别在北京国家画院办个人展,以及两场个人画展研讨会。这两次画展上,他的艺术得到了画坛权威的肯定和赞许,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张宝珠的创作没受俗风影响。去年的画展上,张宝珠不仅以大幅山水画征服画家们的眼睛,他的小画功力也为人所赞叹。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韩昌力称,张宝珠的小画很精致,看得出是在精微处下功夫。张宝珠已过耳顺之年,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评价张宝珠:“宝珠先生始终以继承传统文脉、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他深知传统的高度永远无法超越,只有一代一代地把文脉传承下去,从而才能建立适应当代需求的标准、价值导向。”
问及现在创作的改变,他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常年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想到的都不一样,境界就会有所不同。以前画画细腻,现在画得简练。以前创作繁琐,现在以用墨为主。“黑老师教导我,墨用好了就不要用颜色,这是最高境界。墨分五彩,再上颜色就多余了。墨的火候到了就不要上颜色了,若火候差点,可以上些淡彩,就是所说的浅绛山水画。”中国国家画院李宝林先生评价张宝珠用墨,“整个画淡墨用得非常好,在淡的时候有丰富,有厚度,让人感到在淡墨当中很有看头。”
“如何用简练的笔法呈现出名山之魂,这是关键。”张宝珠说,一般人画画用心费时安排画面的结构,但是他们只看到大自然的形,而没看到大自然之神。方法正确比任何技法都重要。“黑老师去黄山写生只画了几根线,没有勾勒那么细致。这几根线是山转折的脉络,黑老画山先抓了黄山的魂。”
近些年画坛兴起一股风,往黑里画,往满里画,往重里画。张宝珠的画却清新、淡雅,留白多。他说自己的用墨也受教于黑老师。“黑老师教我要讲究用墨,用好墨。我给我的学生讲课,会告诉他们,第一笔笔头上的墨讲究个层次,黑、灰、白层次分明,画画的时候把水分用尽,墨韵自然连接。真正的好画挂墙上是透亮的,像块美玉一样。”
谈到秉承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张宝珠认为,画家要用最大的勇气钻到传统里去,再以最大的勇气钻出来。我们说艺术花园要百花齐放?就是要有个性的元素,每个人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一生创作遵循三个字:‘独’(独立)、‘力’(笔力和心力)、‘简’(简洁)。”他这样归纳自己的风格。
张宝珠认为,对于画画的人来说,人生三大开悟:少年时学画要开悟,中年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晚年要变法。所谓的“变法”,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要不断蜕变。画风不能随着年龄衰败,相反,即使到老,也要坚持师古师自然,不断激发创作热情。“大师都是画到老,黄宾虹先生80多岁还坚持写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