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他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带着对油画的热爱苦心求索;他从19岁穿上军装,便与一幅幅军事、历史题材画作紧密相连;他16年仗笔虔行,以超人的毅力绘就了一幅气贯长虹的纪实性历史巨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他就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一级美术师、著名油画家陈坚。
陈坚,油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油画学会副会长。作品以军事历史题材为主,主要作品有《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冬雪》(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1949年春进驻南京总统府》(第十届全军美展一等奖)、《堤》、《X日》等。部分作品陈列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
漫漫求索
故乡无锡是陈坚接受艺术启蒙的地方。当时,家乡流行一种碳粉画,陈坚祖父的一位朋友就从事碳粉画创作,童年时代的他,经常跟随祖父到这位朋友的店铺,每当店里有裁下来的绘图纸,店员们就拿给幼小的陈坚,老友们聊天叙旧,他就在一旁默默地画起来。除了软笔碳粉画,他还拿石笔在老房子的木地板上画汽车、马、电影海报、各种各样的帽子……废纸片、木地板,成了儿时陈坚尽情挥洒梦想的画布。见陈坚对画画如此着迷,并不懂画的爷爷拿来家中一本《丰子恺画册》,指着用笔简约、意境幽深的丰子恺漫画对他说:“你将来就学这个,这个简单。”但陈坚告诉爷爷,他要学有光线、有明暗的画。这是他对于油画的最初理解。若干年后,那个执意学习油画的孩子固执地坚守他的艺术梦想,凭借一幅幅优秀的军事历史题材油画影响了画坛。
但凡艺术上的集大成者,多离不开自身在专业道路上的苦心求索。读书时赶上“文革”的陈坚,学校停课了,就在别人的介绍下到工矿、机关画巨幅宣传画。起初只是打打格子,慢慢地开始画领袖像,单位通常会请一顿饭作为酬劳,能有这样的作画机会,他乐在其中。作为“文革”中的“老三届”,1968年,陈坚离校后到苏北农村插队锻炼,在那里,他开始了油画创作上的一些初步尝试。当时,11名上海知青在黄山茶林场为抢救财产牺牲的事迹轰动全国,一幅以此为题材的画作《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被各大媒体登载。陈坚把这幅画临摹到公社门口“知青组”的宣传墙上。除了临摹别人的作品,一有闲暇,他还常到铁路上观察老式蒸汽机车,回到住处,再把这些造型复杂的“火车头”一一默写下来。这种默写尝试,为他以后掌握绘画造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底,陈坚在一张入伍志愿单的“特长”一栏填上了“绘画”,就这样,他被江苏省军区作为文艺兵招收录取。入伍两年后,他产生影响的作品《夜巡》、《我为祖国守大桥》便相继问世。带着收获的喜悦,1973年,陈坚走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一年半的学习,他如饥似渴地扎进图书馆观摩画册,列宾等俄罗斯巡回画派写实大师的画作是他那时膜拜的对象。更让他至今难忘的是,“解剖”、“透视”课上,老师拿圆珠笔在自己大腿上画“分面”、“结构”的情形。短暂的美院生活,让从未接受理论学习的陈坚受益匪浅:“很多老师教法虽然不够正规,那套方法对我日后创作的帮助却是最大的。”
带着自身的体悟和学校的滋养,毕业后,陈坚走进了南京军区的机关大院,在那里,他开始接受一些重大军事历史题材的创作任务。《淮海大战》、《毛主席与抗大教员谈话》、《跨向大上海》、《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等,这些陈坚笔下的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让人过目难忘。因此,陈坚也常被誉为抓型快、天赋高、悟性好的画家。“现在回想起来,之前画领袖像、临摹画,对我后来画大画,锻炼很大。”
绘史之路
温婉细腻的江南气质,加上严谨、硬气的部队作风,在陈坚身上呈现出巧妙的圆融,这种水乳交融,也持续到他的写实油画中。观摩陈坚的画作,你会被它所传递的历史瞬间的大气磅礴震慑灵魂,仔细凝视,又会为它真实细腻的笔触感动心扉。而这种艺术效果的背后,陈坚常常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2004年12月10日,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授奖仪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陈坚的巨幅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荣获金奖。这幅表现“日军签降一幕”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陈坚一画就是16年。
1987年,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陈坚买到一本《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看到其中“日军签降一幕”的报道,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计划在他的头脑中酝酿。到1993年正式起稿,其间6年,陈坚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对于日军服装的样式、军衔领章、勋表的位置;中方军人的服饰、领章、“中正剑”的佩挂;受降席桌布的颜色等,他都一一进行了考证,有的还亲手制成道具供绘画使用。
其实,在1995年,第一稿《日落:1945年9月9日9时》就已经画成了,陈坚觉得尺幅较小、视觉冲击力不够,1998年他又重新起稿,将画布的宽度由原来的3.15米扩为6米。寒来暑往,几度春秋,陈坚要通过手中的画笔,客观冷静地呈现那个凝固的时刻:“抗战胜利是个悲壮的胜利,考虑到这种氛围,在二稿创作中,我把曾在第一稿中出现的繁杂的背景人物删减了,现在看来,人物减少了,反而气氛加强了。”为凸显作品的纪实特色,陈坚力求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以特定环境下的历史真实。为此,他从生活中寻觅长相近似的老友为模特,不厌其烦地反复尝试。考虑到油画中的布光,他把灯夹在自行车上,骑车到朋友家中,按照自己预设的角度拍下一组组照片。后来,陈坚按照这种尝试完成了日将冈村宁次、小林浅三郎的塑造。
漫长的创作历程,陈坚每一次对作品的修改都是完善与修正的结合,16年心无旁骛,只为历史瞬间的真实再现。2003年,作品画完最后一笔,陈坚将它更名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冷静的表述、恢宏的构架、细腻的技巧、真实的笔触……这幅作品一经发表,便引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该油画的作者,陈坚在欣喜之余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仿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内心就像全部被掏空了。”他坦言,以后这种分量的作品,自己很难再超越这幅《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画笔情深
画历史,必须懂历史,更要尊重历史。“再现历史,并非简单地临摹、复制历史档案中的图片。当你真正探寻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手中的资料往往太过单薄。”多年接触重大历史题材,对于史料,陈坚养成了史学家一般的严谨态度。每当翻阅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或者阅读一段段旧闻记述,那些走进历史的人物又从历史中走出,他不仅揣摩他们的神情,还沿着他们的人生轨迹,触摸他们各自的灵魂脉络。凭借丰厚的积淀,陈坚对于历史题材的把握游刃有余,而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他也找到了一条创作原则:“‘大历史’必须真实地还原,为了“大历史”的真实,可能要加重某些细节的分量,抑或剔除一些枝蔓,甚至要大胆地‘失事求似’。”
在《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中,受降仪式原本在礼堂内举行,而陈坚大胆地把它调到室外——雄壮的花岗岩基座稳扎大地,庄严的大理石圆柱擎天而立,在恢宏的浮雕式背景下,庄严凝重的中国战区受降大典正在进行。他认为,整幅画需要一种氛围的营造,从绘画语言来讲,更需要一个支点完成构图,无论从历史、艺术的角度,这样的调整都不违背创作中的“真实原则”。而在另一幅油画《冬雪》中,淮海战役的五位总前委,屹立于冰天雪地,气韵生动、神采各异。陈坚坦言,这幅作品,创作灵感仅来自淮海战役中五位总前委的一张照片,在史实中,整场战役,五位总前委并未在一起进行指挥。然而,作品仅反映照片的内容远远不够,陈坚感觉到这幅画还应展现出淮海战役胜利在望时,五位总前委按照军委部署准备渡江作战的从容气魄,他又从人物关系、动作、色彩上大胆探索,以艺术化的手法巧妙构思。
在陈坚看来,让历史语言与艺术语言融会贯通,没有特殊的窍门。“兴趣和基本功是首要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潜心体悟。”创作中,他常常走进历史记忆的瞬间,完全进入角色。《共和国的将帅们》、《冬雪》、《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红毯述》这些作品,几乎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完成。这些作品,或将超越历史时空的震撼效果
染得淋漓尽致,抑或将洒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碎片重新拾起,无论画作本身还是其背后的故事,足够引人流连。
关注重大历史题材的同时,陈坚的画笔,从未忽略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多年来,他的“写生之路”踏遍营房哨卡、训练基地,在与战士的相处中,创作了《大路旁》、《震撼的大地》、《堤》、《X日》、《兵·上将许世友》、《炼》、《我的生日》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以细腻的格调、生活化的视角,折射着对他普通士兵生活的观照,与他众多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冷峻、严谨相比,多了些柔美、灵动,展示了他的另一种创作面貌。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太多让我心灵震撼的光辉瞬间,我更感激在部队得天独厚的创作环境,历史、军事题材油画是我艺术生命的重要部分。”带着这份挚爱与的坚守,陈坚又开始了新的选题酝酿,而他笔下的那种震撼仍将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