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丛丛
采访前,第一次看到《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我为那一历史瞬间的真实再现而凝神屏息,有如时间凝固,作品的磅礴浩然之气,让我深受震撼。同样震撼我的,还有它背后的那个数字——16年。16年,若放置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而对于人生来说,却足够漫长。我在想,这幅画的作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抵御外界的纷纷扰扰,如此执着地耕耘磨砺?这又需要怎样宁静澄明的内心世界?
走近陈坚老师,心头的疑问逐步消解。眼前这位艺术家,带着江南水乡墨韵所赋予的专属优雅,谦和平易。话里话外,尽是他与绘画的情缘,哪怕第一次相见,也能与你打开心扉,尽情畅谈。他说,他不太关心绘画以外的世界,但是,只要跟画有关,就力求尽善尽美。因此,为了构图中的一个方位,他会忍痛割爱,弃置即将完成的草图;为了求证细节,他收集资料不厌其烦,从来不计成本;为了专心作画,他会推掉琐事,扎进画室,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物我两忘……绘画就是陈坚老师的全部生命,平日的生活可以平淡至极,但画里的况味必须耐人寻味又极不寻常。
我常以为,一个艺术家,若有一两件作品能被多数人仰望,就足以证明他艺术的博大。而像陈坚这样的艺术家,一个将绘画融进生命的人,被人们记住的,又岂止一幅《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