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老实做人 踏实画画
真诚的路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实做人 踏实画画
——访水粉画家、油画家杨克山

    《粉妆》 40厘米×50厘米 油画 2010年

    《老夫老妻》 102厘米×122厘米 油画 2002年

    《攻克锦州》(局部) 250厘米×157厘米 1990年 

    《卢沟桥战斗——七七事变》 300厘米×164厘米 1988年 

    《收获季节》 90厘米×120厘米 油画 2004年

    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杨克山,擅长油画、水粉画。河南人,成长于山东青岛。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跟随书画家叶伯泉学画,以后得到著名油画家何孔德、高泉和崔开玺的悉心指导,画艺突飞猛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专攻油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多年来,杨克山参与或主持了中国第一幅半景画《卢沟桥战斗——七七事变》、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等多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小鼓手》等作品屡次在全国宣传画展、全国美术作品展、全美油画展等国内外重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为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陈列展出或收藏。出版有《杨克山水粉画选》、《杨克山油画集》、《杨克山油画作品集》等。

    作为一名在当代久负盛名的青岛籍水粉画家、油画家。从早期以宣传画和连环画为主的水粉创作,到潜心油画艺术之后的拾级而上,杨克山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孜孜以求、不倦不怠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磨砺技法,追求才情的舒展和体验的升华,形成圆熟老到、意韵无穷的艺术风格。在自然法则和心灵的自由之间,他总是不断地用画笔寻求着能够彼此沟通的桥梁。当他的那些踏着疾风回家的牛群被暮色笼罩或一群鸟儿掠过草原上浓重的云层时,我们都能体会出那种飞动的魅力和生命中所蕴含的浩荡不羁的气魄。近日,当记者走进杨克山位于青岛金石博物馆的画室时,画架上一幅“藏族女孩”安静地看着远方,轻启的嘴唇似要对来客说些什么。待到严谨的画家说“她还没有完成”时,女孩随即收敛笑容,重又注视着房间。

    闪亮日子里的闪亮绘画

    1944年,杨克山生于战乱,1953年随父母来到青岛。他的父亲是一名丝绸技术工程师,业余时间喜欢绘画。“解放初期他画了一张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画,有点儿版画的味道。自己的老爹能画画我感觉特别骄傲。”在父亲的影响下,杨克山经常流连于书店的美术印刷品前,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丝毫没有阻挡他与艺术倾心相爱。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跟随书画家叶伯泉学画。“先生是江苏宿迁人,一生淡泊自守,清苦自甘,常自吟‘君子安贫乐道,酌清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以自勉,虽然饱经沧桑,但他始终与艺术相依相伴。”杨克山说。

    1960年8月1日,海军北海舰队在青岛成立,1961年杨克山应征入伍,在驻泊港口威海开始了其长达8年的军旅生涯,他的艺术之路也由此开启。在部队的日子,他虚心向所有“比自己画得好的”战友学习,从黑板报到电影海报,从版画到剪纸,杨克山积极参加与绘画有关的一切工作。转业后,杨克山就职于青岛市展览办公室,主要负责以水粉为主要媒介的各种题材的创作。而随着观念和技法的日益成熟,他也渐渐被画界所认识。

    在上世纪80年代,看电影是最具有大众文化意味的一件事。你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队队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高唱着歌曲走在观看电影的路上;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村,即便是一部电影重复播出,人们也是“逮”着一场看一场。而每次电影上映之前手绘的电影海报,成为杨克山那个时代主要的创作之一。“我画过《血战台儿庄》《红高粱》《斯巴达克思》《春桃》《原野》等电影的宣传海报,画完之后,电影院的美工再按照原图比例放大好几倍,直接张贴在墙上。”对情节的提炼,快速的构图与创作,练就了杨克山非凡的写实能力。与此同时,其宣传画和连环画的创作也相继进入创作高峰期。

    纵览其《七米长的血迹》《旷野的枯井》《古莲传新谊》《白鹮你在想什么》《黄河的忧患》等绘画味十足的水粉画作品,用笔概括而不粗糙,追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气势磅礴的水流

    变幻莫测的烟云,云涌叠嶂的山峰,都被画家注入了激情,干湿并用,冷暖交织,既有质感的对比厚重,更有色调统一和谐和淡雅。画家对水粉画艺术的不懈追求,奠定了其丰厚的底蕴。

    “运动后期,全国的美术杂志比较少,一个青年画家要想让行内在短时间内认识自己非常难。但《连环画报》还在,全国搞美术的人基本上人手一册。只要刊登在上面的画还看得过去,所有人都知道你了。我就是得益于那个时代的那种现象。”杨克山在水粉连环画的艺术追求中,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真、善、美兼备,生活与艺术的统一。在创作中,兼收并蓄,以各种画风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因此,画面色彩朴实凝重,笔触挥洒自如,给观者以深深的艺术感染。1984年仅有8幅的短篇连环画《小鼓手》夺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铜奖,又在198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凸显了画家在水粉画创作上独具的艺术影响力,也是对画家在水粉画勤于探索的艺术成就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非学院的“学院派”选择

    杨克山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却是典型的“学院派”画家,他对艺术的认知固然跟学院严格的训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不受新潮艺术的影响,充分肯定自我的价值与尊严,完全遵从内心的需要来选择那种能够发挥自我兴致的艺术形式。对于非学院出身的“学院派”画家杨克山,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詹建俊就曾说过:“中国美术界著名的油画家、才华出众的水粉画家杨克山先生,是以他作品中生活的朴实之美和高度的绘画艺术性为广大的中国观众所称赞。作为优秀的美术家,他的艺术修养、专业功力和绘画技巧都具有精深的造诣,在中国百花争艳的画坛中是一支散发芳香的花。”

    1979年杨克山调入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军事题材与历史题材成为他绘画的重点。从《巨鹿之战》到中国第一幅半景画《卢沟桥战斗——七七事变》,从中国首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到与鲁迅美院众多油画家合作的《三大战役》,一幅幅坚实的画面生动直观地再现着中国的历史与变迁。

    1986年,杨克山为军事博物馆创作了古代战争题材作品《巨鹿之战》。他把笔韵同画面的气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笔法流畅,布局生动而有序,潮水般的军队在震天的吼声和翻飞的旌旗中剑戟交错,短兵相接,场面撼人心魄。为尽可能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杨克山收集了大量有关服装、兵器、战车、器皿等方面的史料,并前往陕西考察秦始皇陵兵马俑,同时找来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召开座谈会。“战争题材的创作是非常认真严肃的,创作的过程也是熟悉那一段历史的过程。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创作员,别的画家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也许会拿我的作品作为依据,所以必须认真画。”杨克山说。

    “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必须是写实的,但画家完全可以画得好看一点。”杨克山认为技法是一件作品非常重要的因素,技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一个艺术家的学识,修养乃至性情都必须通过技法才能表现出来。“美术,是美的艺术,哪怕是涂色块也要涂得好看,也许什么内容也没有,作者也没有想表达什么,但是挂在那里,它要跟周围环境是协调的、可以沟通的。”杨克山热爱写实绘画,并坚信这一方式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他尊重传统文化,并强调人文与理性是写实绘画之源。他提倡严谨的艺术表达,并用真诚对待生活与艺术。

    以写实绘画聚焦“现代史诗”

    写实艺术源于对自然和生命的真实体验,所以它的生命力是恒久的,它的发展轨迹会和不同时空的人文精神交织在一起。在写实油画界声名鹊起的杨克山并不满足,对于写实油画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1996年杨克山赴美国蒂尤莱思大学讲学,试图在西方油画体系的大语境中探索写实油画的更多可能性。这期间,受着粗犷豪放性情的指引,杨克山的写实油画题材更为广泛,从历史题材到山川、草原、大海、人物,无不涉及,而呈现出更为稳定和坚实的艺术面貌。

    2006年前后,杨克山几次深入藏区体验生活,以此为题材的创作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寺院前》,一群藏民聚集在寺庙前。他们或远望或交谈,或站立或蹲坐,在画家布置的疏密有致的节奏里,他们被组织得既复杂多变又富有韵律,尤其是那盎然勃郁的笔法意味,让人们对画家的驾驭能力和其精纯古典技法叹服。透过涂在画面上的薄薄的稀释过的颜色,杨克山笔下的人物,既精准又空朦,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这样的作品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与激情,联想起库尔贝的平实与力量和塞尚的整体和谐。

    然而,历史从来都是生动形象且指向未来的,对于表达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杨克山同样不遗余力。2011年,杨克山受邀参加“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这部以图像记录深圳改革开放进程的大事记里,杨克山把目光投向了深圳读书月。在其作品《书香满城》里,有人围在展台前翻阅图书,有人守在电脑前查询,也有人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看得废寝忘食。他以一个平淡却极富生活感的画面,描绘出深圳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个年轻的城市可以把一个读书活动连续办十年,很让我吃惊。深圳人懂得用知识武装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已经普及到深圳的老百姓中间。”通过这次活动,杨克山看到了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在文化上的勃勃生机。在创作《书香满城》的时候,他把读书月的标语若隐若现地标注在画面背景中,以此为深圳读书月存照立传。

    从再现历史到描绘当下,杨克山作品中始终呈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感悟。杨克山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棵树最终长成什么样子,跟树的本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还要看这棵树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以及在四季轮换中它的表现,才能确定这棵树的内在品格是什么。杨克山不大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说一个画家还是要用自己的画去说话。“学艺术有一种老师没法儿教,别人也没法儿讲的东西,全凭自身对艺术的悟性和感受。我希望学艺术的孩子能够老老实实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进入社会以后有自己的创作意识,不要跟风,也不要老想着搞出一点怪的东西一鸣惊人,这不是踏踏实实搞艺术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