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陈川简介:
1943年生,祖籍宁波。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1984至1991年任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个人画展在山东省美术馆、宁波市美术馆、日本千叶“日本艺术”画廊、澳大利亚利斯莫尔地区美术馆展出,并在澳大利亚巡回展出。获中国“鲁迅版画奖”、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第一届国际版画双年展”提名奖、法国中国文化年“中国人文艺术展”金奖。作品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壁画》。许多版画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陈川版画》、《陈川版画艺术》、《陈川画集》、《陈川专辑》。
“1964年是我在湖北艺术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学年,为响应文科大学要把社会当作大课堂的指示,这年9月,我被分配到湖北省江陵县前进公社生产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当时,县里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工作队领导派我带领十多位农民同去增援水利工地的筑堤劳动。我们扛着工具、行李,穿着草鞋,当天中午就大汗淋漓地赶到了20里开外的工地……竣工的日子终于来临,县里派来了文工队到大坝上进行慰问演出。顷刻间,四周围满了欢乐的人群,阵阵欢声笑语与远入天际、雄伟高耸的大渠融为一体,像一座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欢乐纪念碑。”—陈川
画事往昔
陈川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江南细雨濛濛、落水满霞的山光水色在他的记忆里是那般美好,通过刻凿表现出来的《雨濛濛》、《暖暖夕阳》、《流金岁月》、《黎明》、《三月》等作品无不传达着他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
1960年,从武汉六中毕业后,从小喜欢画画的陈川考上了湖北艺术学院。那时,教授陈川学业的是全国著名书画家陈天然先生。这位“诗情土地的跋涉者”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常回故乡河南写生,徜徉于黄河两岸,寻味高原幽情。“老师的作品乡土气息特别浓厚,而且他的衣着、谈吐一直保持着农民本色,但在那素朴的外表下蕴含着高深的艺术修养。”从老师那里,陈川不仅习得了版画的技巧和艺术创作的道理,还直接受到老师纯真朴实为人的极大影响。
1964年11月,天气转凉,前进公社生产队为了多备些冬季的猪食,派陈川和另外四位农民一同划船前去打捞猪草(河湖中的一种水草,和米糠拌在一起可喂猪)。第二天拂晓,他们就扛起大桨和木船,驶进了“九十九道弯”的漳河。“船下水后,荡起的涟漪划破了水面屋舍美丽的倒影,一群鸭子游过来,好似欢送队列。那时,天刚蒙蒙亮,四邻大多都在熟睡,有的窗口却也透出了煤油灯淡黄色的亮光。”三十年后,这富有诗意的景致被陈川表现在水乡系列作品《黎明》中。
陈川说,“四清”工作队下队后“四不吃”(不吃群众的鱼、肉、鸡、蛋),但是老乡们总是偷偷地把煎蛋藏在碗底。“在农民眼里,我们还都是娃娃,他们生怕你的营养跟不上,把身体搞坏了。”农民的淳朴、热情和善良深深地印在陈川的记忆里,并确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题材。从当年的艺术学徒到如今的古稀之年,这期间,陈川始终不渝地面向自然,面向广大农民、工人寻求生命的活力,挖掘艺术的灵根,探索民族文化的真谛。
痴迷艺术
在同学尚扬眼中,陈川对艺术十分痴迷,“他外表文弱,但内心充满激情,对于自己认定的准则和精神锲而不舍”。陈川是当时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家乡,他却执意将志愿填在了山东。“北方人的形象比较饱满,作画还是要去北方看看的。”陈川说。
虽然陈川一直十分羡慕能够专业从事美术创作,但毕业之后他并没有被分配到对口单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参加展览。“有时候别人的作品已经展出了,我的作品还没完成,经常熬通宵把版画印出来,第二天带着油墨香味挂到展厅。”说到这里,陈川粲然一笑,“创作道路的曲折,锻炼了我的意志和韧性。如果一开始就能顺意,没有想画而没有时间画的内心焦灼,也许我坚持不到现在。”
1984年,陈川调任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负责展览部绘画名家邀请展的组织、联络、协调、宣传等具体工作。期间,黄秋园、黄胄、黄永玉、刘海粟、周韶华、叶浅予、彦涵、晁楣等艺术家先后受邀来山东省美术馆举办展览,陈川也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向艺术大师们请教。早年间,黄永玉看了陈川的版画后,鼓励道:“很好!就得搞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不能人云亦云。今后,你要多收集、研究属于自己作品特性的素材,这样就有了自己的‘素材银行’。”大师的教导使陈川更懂得了个人风格、生活及素材积累的重要性。
细细思量之后,陈川开始广泛地向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和同行们学习:民间年画的饱满造型,蓝印画布疏密有致的吉祥装饰图,中国画、水彩画的润化美,拉丁美洲民间绘画的强烈闪烁色彩,西洋油画家们表达的朴实生活情趣……陈川在其中寻找到了许多适合其作品特性的艺术元素,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设计,最终丰富了作品内涵。
1991年初,他辞去山东省美术馆的行政工作,到了创作部,“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陈川以极大的热诚投入了挚爱的美术工作。
东方韵致
“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创作基地和扎在这基地里的深根,否则作品中不会有生动、鲜活的东西。”1993年前后是陈川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他曾十几次深入沂蒙山区收集素材,对那里的民风、民俗、民情有着深切的了解。那憨厚朴实的沂蒙山人,被一层层帽子、头巾保暖着的山娃,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红花虎头帽,满山红的沂蒙山景致,都数次感动了陈川。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说:“创作的秘密应当在爱中找寻。”通过吻合画面的艺术构成、趣味细节的加入、带有感情色彩的色调渲染、刀味和印痕的适度表现,陈川在《晒阳阳》、《春暖沂河》、《沂蒙金秋》、《山娃》、《姐弟情深》、《泥娃与羔羊》等作品诠释出生命原初的感动。
1991年,陈川和几位画友到沂蒙大洼体验生活。清晨,他们爬上山坡处的农家小院。“树阴下放着一个箩筐,上面盖着几片挂着露珠的大片绿叶,走近细看,叶子像是在轻轻抖动。”揭开树叶,陈川惊喜地发现下面竟是一个正在熟睡的农家小宝宝。“小手伸开,小脸红扑扑的,身上是艳丽的小棉袄棉裤,还盖了一层小花被……”这暖暖的印象被陈川用到了1993年创作的《晒阳阳》之中。
陈川坦言,在他创作的60余幅版画作品中,“一气呵成”的作品非常少。“创作之前要冷静地规划,创作的时候要随意,但要始终记得最初最想表现的是什么。完成之后还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加工,最终体现生活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在《晒阳阳》中,箩筐旁边趴着的小猫、孩子身上的花布以及虎头帽都是画家反复斟酌后新添加的形象。
后来这幅作品在199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第一届国际版画双年展上获得了提名奖,组委会主席赞叹说:“这次展览中许多国家的作品面貌雷同,难以区分国别。中国作品在展览中特色鲜明突出,其中陈川浓郁的红色调画作,在展厅中远远就可被看到,特别夺目,尤其引人关注。”代表沂蒙山的红颜色如此令世界喜爱,这无疑是对陈川艺术成就的最好肯定。
1999年底,澳大利亚政府官员访问山东,谈到即将在澳举办的国际艺术作品展。那时陈川刚刚印出自己第一本版画集。看过他的作品,负责人当即敲定参展的中国画家人选就是陈川,他的28件作品在单独设立的展厅中集中呈现,巡展横跨四年。陈川清新淳朴、风格独具的版画不仅令国外艺术家激赏,还走出了美术馆,进入了澳大利亚的美术教材,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传达着独特的东方韵致。
寻求超越
“任何技术都可以被复制,而美不会。”陈川的作品在不停地变化,他无法接受一成不变。“因为我所见到的生活、人和景致都在不停变化,如果还是重复之前的自己,没有新东西融入,艺术的生命也就枯竭了。”除了在自己作品中贯串创新意识,对于那些新兴的、有利于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陈川也以积极的心态和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参与。
2002年6月,陈川应邀赴法国比利夫访问。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陈川与当地艺术家广泛交流,观看了许多高水平作品。此前,陈川的创作受俄罗斯艺术风格的影响,作品色调偏于灰暗。回国后,他开始尝试在绘画中融入印象派等画风,较多选用明亮的色块、鲜明的对比、浓烈的色彩来增强表现力。这一次转变不仅令陈川画作的面貌更加突出,也帮助他找到了自己更喜欢、更擅长的表现方式。
“所谓创新,不是盲目标新立异,更不能一味注重形式。一味在形式上刻意矫造,导致作品不仅面目不清,风格也渐渐趋同,最后只能是单调和乏味的。”陈川思虑良久,直言当前某些艺术思潮存在的问题:“艺术发展的多元本是最自然的,被任何一种固化的标准与风格占据都不是理想状态。一幅作品如果能在色彩或构成上给人以美感,或者让人体会到一种诗情画意、想法、情绪,我都认可。但是如今很多作品刻意突出‘现代’与‘多元’,让人看不懂要表达什么,更看不出是如何表现的。”
2013年,陈川的新作《梦阑水乡1》受国画大师黄秋园启发,在作画之前,即在头脑中注入“引导观者欣赏版画”的理念。“秋天的早晨,太阳已经出来,薄雾尚未散去。近处的台阶好像也染上了雾的颜色,变得透明。而停在画作前的观者可拾级而上,可在岸边乘船去拱桥的另一端欣赏秋天的湖光山色,也可抽身而返,细细回味……”谈起其版画,陈川清癯的面容变得神采奕奕。
艺术创作需要天赋和才能,而艺术生命的维系、良好艺术氛围的培养,则需要多种力量与智慧的参与。积极投入其中,不仅是艺术家寻求自我突破的要求,也是对时代做出的应有回应。得道知必万里,逍遥游而长乐。五十年来,陈川始终坚守在自己钟爱的版画领域,他经常背着行囊诗意地游走在中国大地上,沂蒙山区的大洼、临沂厉家寨、江苏同里镇、漓江的春晖与秋韵里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身影,一幅幅作品既是自我陈述,亦是与周遭一切的对答交流。而陈川对自然、时代和人民的回应无疑是有力的,也是值得被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