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周 荃
陶世虎,1948年出生,祖籍上海。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原山东省美协副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曾被评为“山东省文联系统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首批重点学科带头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代表作品有:《生命》、《沂蒙山系列———秋韵》、《故土萦怀》、《长白晨曦》、《圣山玉水》等。
顺其自然 画心两悦
陶世虎与绘画结缘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是他与绘画的双向选择,在作画过程中爱上这门艺术,而其作品不断被肯定则印证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与造诣。从国画入门到中期学习油画,再到不惑之年进行水彩画创作,他从未刻意转变自己迎合潮流,更没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切发展如水流般静淌,水到渠成。“拿起笔,就画了。画着画着,便爱上了水彩画世界里的山情水意。”
出生于1948年的南京,陶世虎6岁时与周围的孩子们一起学画画,“那时候没有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之分,大家都跟着老师画,但时间久了,只有我的画总被老师拿出来夸奖,就逐渐产生了兴趣。”就这样在经意不经意之间,陶世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绘画。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陶世虎说。众所周知,任何辉煌的艺术成就都离不开周而复始、甚至有些枯燥重复的基本功练习。然而在陶世虎眼中,即使是最普通的线条、造型训练都盎然有趣,“每个石膏像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石膏像,摆在不同的光线下也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这样的训练很有意思,怎么可能觉得无聊枯燥呢?”陶世虎认为,绘画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是提升作品水准的最佳途径。“只有多看、多想、多画,才能提高。”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西洋画期间,陶世虎被称为“拼命三郎”,以组织同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画石膏而成为学校名人。晚上陶世虎作画时,若逢学校值班人员来关灯,他就趁工作人员走远后起来点上灯继续画。
“什么是苦呢?人生在世,能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并因此对社会有所贡献,是很幸福的。”陶世虎说。
钟情水色 笔意幽深
有人评论说,“看着陶世虎的画仿佛可以走出三里地去。” 他笔下的山河不是简单模拟天然景观,而是透过层层水色表达了他对博大深邃的自然最真挚的情感。走过雄浑壮丽的高山,踏过汇集成河的涓涓细流,他如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于山水尽头的无人之境取苍凉之景,尽细微之广大,感宁静而致远。
1989年,陶世虎完成第一幅正式水彩画作品《柱》。该画采用垂直式和水平式的大透视画面构图,雄浑厚实而又亮丽透畅,精细写实中透出浪漫的象征主义神韵。《柱》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得到专家高度赞扬。自此他坚定地展开了在水彩画领域的深挖与创作。虽然成长于南方,但几十年的北国经历让他爱上了鄂尔多斯高原的豪爽大气、齐鲁山水的深厚雄浑。拿起画笔,笔尖蘸取的是水色墨彩,画下的却是岁月在内心的发酵与沉淀。“一切景语皆情语”,《故土萦怀》中,陶世虎表达了他对内蒙高原生活的回顾与怀思;《沂蒙山系列——秋韵》、《二月》表达了他对质朴宁静生活的向往;1996年创作的水彩作品《生命》则以象征的手法咀嚼回味人生的甘苦。他多次在大兴安岭地区写生,经常一个人沿着小径走向密林深处去感受大自然的荒凉;或者于清晨傍晚静候光影变换的动态瞬间:沉沉积雪,密密青苔,淡淡远山。在最原始的苍茫中探寻内心世界。
水彩画源于西方,以水为媒介,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陶世虎的作品中,你能看到西方
统水彩画的光影变化,又能在笔墨线条间又感受中国画的骨法用笔。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于“容”,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绘画是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国的画家,笔尖流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留白、飞絮、皴擦……中国画的元素远远不局限于纸面上的某个题材或意向,更是一种胸有成竹、心无沟壑的作画态度。
虽是半路出家研习水彩画,但陶世虎对这门艺术有着细腻而极致的深爱。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他在创作时却一丝不苟,绝不马虎。在他的印象中,最多一次画了22遍相同的题材才达到满意的效果。故而每一次他的新作问世,都能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表现技法给人以博大而精细、俊逸而清新、宁静而致远的艺术享受。 “我的年龄大了,这一点必须承认。”陶世虎说,“在体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会探索新的突破,但更重要的是认真画好手头每一幅画。”
推向极致 无欲则刚
从事高校美术教育40余年,陶世虎尽心尽力为推动中国水彩画发展和美术教育事业进步而倾心奉献。自2001年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以来,他身体力行,行政、教学一把抓,不仅追求自身学术层次的提高,也注重带动整个青岛大学艺术学科的发展。
来青岛大学初期,学校师资力量较弱,各方面尚不完善。陶世虎亲自参与制定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方案、课程设置的细节,又从全国范围引进学有建树的专业教师充实教学力量。2001年到2002年初,他以学校为家,经常彻夜工作。2002年4月,连续高强度工作的陶世虎身体不堪重负,晕倒在家门口,磕掉了三颗门牙。当被记者问到这样做是否值得,他说:“我没想这么多,只觉得应该这样做,就做了。”而他的夫人则在一边叹气说:“世虎这些年兢兢业业,从来就不是为了自己。”
学生们评价说陶世虎老师为人朴实,治学严谨,从不喜欢随意说一些太过赞誉自己的话,更多的时候则是默默做事情:比如冒着大雨到淄博买造型训练所需要的瓷器,并且亲自摆放每一件瓷器到相应的位置方便学生练习;比如带领学生们去青岛写生,清晨4点多起来画日出,深夜为每一个学生的画作点评、修改。有时候他因为低血糖而晕倒,第二天仍照常起床作画。教学期间,陶世虎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人品作风等。他认为品格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艺术道路的长短。“不为时尚所迷,不为金钱所动,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触碰成功。”
在他的带领下,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入选24件,获奖牌7块,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处于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列。以他为主要学术带头人的水彩学科,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首批重点学科”,本人被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首批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并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教师。2005年,以陶世虎为首的教学成果“当代中国水彩画教学与创作实践研究”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青岛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对于这些成果,陶世虎谦虚地说:“在其位谋其政,促进美院发展是我职责所在。不仅是我,任何一名美院的师生在这几年都为美院作出了贡献。”
对于中国水彩画今后的发展方向,陶世虎持乐观态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彩画事业迅速发展,这离不开中华文化自身强大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中国美协的积极推动,但更关键的则是众多水彩画家们的努力探索。” 陶世虎说,中国的水彩画家在接受西方水彩画的同时,自然地运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加以改造,形成当代中国水彩。作品的东方风度、古典气质,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但同时他提出理性看待中国水彩画发展的利弊:既看到东方水彩画在运用水色语言的意境优势,也要了解到我们对西方传统水彩画的精华尚认识不足。“引进来,才能走出去。水彩画毕竟是一个舶来艺术,我们要先吃透它的精华部分,再为我们所用,突出东方特色。”
在跨向极致的过程中,陶世虎饱尝“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艰辛求索,也品味到“蓦然回首”的顿悟喜悦。成功没有捷径,但奋斗之路因深爱而苦乐于斯。“以后的时间里,我会逐渐放下其他事情,更加专注于作品本身。从容正意,不为媚俗潮流所动;淡泊静心,极致的顶点永无休止。”
标题题写: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朱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