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与蔡玉水的采访定在下午两点半,济南学府大饭店蔡玉水艺术沙龙。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会儿,所以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翻阅了“2012蔡玉水艺术大展”的相关资料。众多艺术展的图片中,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山东博物馆大厅里,蔡玉水坐在百余名孩子中间,抱着一个小女孩,笑容灿烂,一脸幸福。这与我印象中的画家多少有些不一样,少了些艺术家的姿态,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蔡玉水,与照片中并无二致。高高的发线,鬓角有些斑白,目光炯炯有神,笑容很清澈,让人觉得真实得不能再真实。如同他的作品,再普遍的大众也能从中读出一份真诚的情感。蔡玉水说,艺术创作其实很简单,把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爱恋都放进去,认认真真地把它做好,就会有结果。
从本次艺术展操办的细节,到与女儿丹妮之间的约定,再到自己的作品与艺术价值观,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蔡玉水提及最多的,恐怕要属“爱”字了。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之所以让人留恋,就是因为还有“爱”。他所指的“爱”,既不局限于夫妻之爱、母子之情,也不刻意与祖国、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爱,其实很简单,用自己的心同等地去体味普通人的悲喜即可。”
因此,仔细品味蔡玉水的作品,没有帝王将相,没有文人雅趣,更多的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无论是历史题材巨作《中华百年祭》,还是反映异域风情的《天堂巴厘岛》,以及表现母子情的“母与子”系列,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爱和疼。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画上完美的注脚。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在绘画中表达它时,蔡玉水会不由自主地与普通的芸芸众生站在一起。“他们开心时,我随之开心,他们悲苦,我随之流下悲苦的眼泪。我想让他们知道,还有一个艺术家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