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周 荃
书乡路稳
东明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文化底蕴丰厚,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于2010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东明县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故乡。这里历史上名家辈出,如北宋宰相张齐贤,工书法善豪翰,书迹见于《群玉堂法帖》;明朝政治家、书法家石星也是东明县人,他从政三朝,书作多有碑刻问世。到了现代,人口70多万的东明县,目前拥有中国书协会员10余人、山东省书协会员30多人,县级书协会员2000多人,建立了各类书法场所,如庄子书画院、庄子书画院碑林、博物馆碑林、高村黄河历史文化碑廊等,在这座县城里,可谓是“邻里街坊皆通笔墨,白发垂髫俱读诗文”。
刘守安出生在东明县大屯镇丁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清轩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曾师从丁嘴村当地著名书家刘戴仁和刘洪照两位老先生。刘守安自幼年时期就深受父亲影响,经常翻阅默读父亲收藏的前辈遗墨和古代碑帖拓片,用小手在那一张张墨迹上比比画画。因刘清轩书法技艺精湛、远近闻名,每逢春节全村的人都来请他撰写对联,这时少年刘守安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刘守安在帮乡亲们写对联的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水平得到提高。
1972年,刘守安入读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工作。这期间,他得到蒋维崧、包备五、王学仲、欧阳中石等名家指点,逐渐形成凝重秀雅的书法风格。他的字寓繁于简,看似平易,却内涵丰富、雍容大度,被人赞为“文人书法”、“学者书法”。
2012年3月31日,“回家看看——刘守安教授书法展”在山东省菏泽博物馆举办,展出了百余幅形制不同、书体各异的作品。开幕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其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研讨。他们认为,刘守安的书法体现了古与今的美妙结合,既有传统书法的古雅厚重,又不失时代风尚。刘守安长年从事书法文化研究,学识渊博,其字高雅温润、意蕴悠远。八十多岁高龄的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在书法展上说:“我觉得菏泽东明培养了一个刘守安,就很了不起。”
致力教研
1993年,国家为使书法教育正规深入,蓬勃发展,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了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此后不久,在书法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又有着深厚文史哲积累的刘守安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从事书法教育和研究工作。在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带领下,刘守安与他的同事们完成了首都师范大学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专科的完整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建设,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使书法教育纳入到我国现代学科建设的体系之中,成为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门类,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术领域中站稳了脚跟。为了表彰刘守安在书法教学和学术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首都师范大学先后授予刘守安 “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及首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多年来,刘守安在美学、文艺学、清代文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数十篇。刘守安在书法教育与教材建设方面建树也备受称道。2007年,他受教育部基教司委托,参加中小学图书馆艺术类推荐藏书评审;2008年,受教育部语信司委托,主持评审“汉字行楷书写规范”课题。由他主编的书法教材有《书法教学参考书》、《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拓展丛书》等。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认为,书法教育当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其多元价值,特别是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逐步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把书法的学术水平升华到新高度,真正找到书法教育在现代学科建设中的位置。”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书画艺术,2012年11月,刘守安教授应邀出任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院院长,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续作出新贡献。
时代丹青
古老的中国书法历经千年发展 ,自传统社会来到现代中国,其功能、意义、价值皆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如何理解中国书法在当代所呈现的“身份”、命运、前景,是当下书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守安认为,随着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字的毛笔书写形式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等方面曾经体现的巨大实用功能式微,而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步彰显。
在书写功能实用性弱化的背景下,中国书法以三方面的“身份”介入现代生活:一是中国书法作为“艺术”,成为书法家的创作对象;二是书法作为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书法作为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所以,当我们倡导‘弘扬中国书法’时,其实是面对书法艺术家、书法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这三个群体,不能用单一的‘繁荣书法艺术’的目标和口号去要求所有书法大众。一定要看到书法作为‘学术’、‘艺术’、‘文化活动’的差异。”刘守安说,“历史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都会对传统文化提出挑战,我们应当做好思想准备,继续为中国书法的续存和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