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战线的一名老兵,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近十年来,从市广播电视局(台)长、市文广新局长等位置上一路走来,对文化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对此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认识是前提。中央一直在强调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发展是目的。“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给了济宁很大的光环,但我们不能动辄就搬出孔孟来炫耀,也不能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要积极为文化发展推波助澜,多做一些具体工作。所以,准确把握当今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它的繁荣,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民间的文化自我觉醒。文化与经济建设不同,后者的增长可以通过盖房子搞项目来拉动,但前者,必须植根于国民内心之中,方有不懈的成长空间和动力。特别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需求愈发的强烈。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着力增强文化创造能力。
三、惠民是重心。人民是文化的主体,艺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最终标准就是要看人民喜欢不喜欢,人民满意不满意。文化工作要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要真正发挥人民群众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作用,并让人民真正成为艺术的评判者,让人民真正成为艺术成果的享受者。近年来,济宁牢牢抓住“文化惠民”这条工作主线,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其中,结合孔孟之乡实际实施的“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要,获得了群众的真心赞扬,使得群众对文化工作满意度连年提升,这就是“文化惠民”的生动诠释。
四、改革是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是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体制改革理解为“产业化”或者“甩包袱”,都是错误的。济宁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坚持“政府扶持不变、收入增长不变、演员整体不变、精品创作方向不变”的改革原则,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照顾了广大职工的利益,改革后没有“后遗症”,并且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五、人才是关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人才做支撑。当前文化建设中一大凸显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尤其是在基层,文化队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年龄偏大、观点相对落后、知识结构比较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本着“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对于存量的文化队伍可以考虑加大培训力度、合理调整岗位,想办法优化结构;对于新增文化队伍,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另外,也可以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包括青年和大学生(像曲阜市“聘请在校大学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助理”的做法等),使之成为专业文化队伍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