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一切为了群众的文化享受”
借东风 文化大戏正开锣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东风 文化大戏正开锣
——周立华谈“十艺节”的多米诺效应

    市民大舞台为济宁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复赛

     6月20日晚,《圣水河的月亮》汇报演出在济宁市声远舞台拉开帷幕

    周立华(前排左二)坐客“政风·行风·热线”谈文化民生

    本报实习记者 王松松

    “‘十艺节’是艺术的盛宴,是对近几年来全国文化艺术成果的一次检验和展示。”在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周立华看来,它更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难得机遇,藉着“十艺节”的东风,济宁文化事业乘风破浪,文化产业百舸争流,文化改革成效显著,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称其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如果把济宁近几年来的文化大发展看成是一种连锁反应,那么,引发这种多米诺效应的最初始能量无疑就是‘十艺节’。”谈到盛会举办给济宁文化带来的改变,周立华告诉记者:“借东风,惠全民,文化大戏唱活了孔孟之乡。”

    文化惠民机制常态化

    9月27日晚,曲阜市大沂河文化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秋夜的寒凉难抵观众热情,“欢庆文化节、喜迎国庆节、相约十艺节”文化惠民演出激情开唱。“今年孔子文化节,取消开幕式,代之以文化惠民演出。”从济宁赶来“突击检查”惠民演出落实情况的周立华告诉记者:“孔子文化节、国庆节、‘十艺节’三节连庆,济宁市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倡导取消大型庆典,将省下来的钱用于增加送戏下乡的场次。”

    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是济宁市建立文化惠民常态机制的有力之举。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结合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和“五城同创”工作,专门成立了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在设施、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从而使遍布城乡的文化惠民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特别是2013年以来,济宁以“唱响中国梦 喜迎十艺节”为主题,制定了全年的文化惠民计划,开展了“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演出活动,实施了有线电视入户、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千场大戏进农村”惠民演出已累计演出1572场,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57.2%;“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全市共建成“百姓大舞台”3058处,举办各类文化惠民培训班321期,登记造册群众文化队伍累计3488支,群众文化队伍演出11957场,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14.0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820666户,入户率达到了79.81%,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的86.3%。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3473场,完成了全年任务的7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化

    高亢嘹亮的管乐、柔和典雅的弦乐、激情彭湃的打击乐、幽深宽厚的木管乐……这些在全国都难得一见的民间音乐形式于今年5月31日在济宁市声远舞台进行了集中展演。历时两天的“十艺节”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职业组)组合展演经过复赛、决赛于6月1日在济宁市落下帷幕。共有来自包括山东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在内的全国各地38支专业民族乐团近600人参加了此次展演比赛。参赛的各代表队都对场馆的设备和音响表示满意。声远舞台的使命不仅仅是举办这么一场比赛,盛会过后,将有更多的老百姓走进这里。

    为切实达到“十艺节”组委会提出的“市级三馆达到国家一级馆,县级两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十艺节”济宁市筹委会主任、市长梅永红和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提出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时间要求。

    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2个,实现了全覆盖;建成村文化大院5853个,覆盖率为96.85%;建成农家书屋5788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并成为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金乡县4个图书馆达到了国家一级馆标准。

    2012年7月,济宁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经验交流会在曲阜市召开。会议观摩学习了一些基层点,交流了经验做法,通报了各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且明确了“场馆建设只有建、管、用三位一体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文化惠民作用”。

    改革文化体制活力增

    一天3场演出,从选择场地到指挥排练,从县城到乡镇、再到村庄,最近,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凡涛忙得不亦乐乎,看到焕发生机的剧团,他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的济宁市豫剧团,2007年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2012年9月11日,该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完成,5项验收全部完成。

    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一样,济宁市6家市直国有文艺院团全部选择转企改革路径。2012年9月11日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通过改制组建的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设3个子公司,即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

    破茧成蝶翩翩舞,思路一变天地宽。改制后的济宁市演艺集团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交出了一份傲人的答卷:今年1月到5月,在济宁市开展的“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演艺集团旗下的3个分公司共进行文化惠民演出318场,与往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高出10倍;2013年第一季度3个剧院营业性收入105万元,比往年同期增长35%。

    改制后的济宁市演艺集团着力打造了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并于2012年10月参加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成功入围山东省重点推荐剧目,并在10月6日参加了“十艺节文华奖”的最终决赛。院团改制后的成果远远不止这些:十艺节“群星奖”方面,有4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无论是入围数量还是质量,都位于全省前列。改制后市杂技团、市艺术团创作生产了一批杂技、歌舞、曲艺类优秀节目。

    济宁市运用市场机制增强转制院团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文艺院团能够更好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院团改革,做到了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

    群众文化热情升温

    10月2日晚,在曲阜大成桥下,腰鼓队的队员们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激情飞扬地排练着节目。“琴声悠悠扬扬,奏响新的乐章……”伴随着一曲《共度美好时光》,腰鼓队员们,踩着激越的鼓点,踏着轻盈的舞步,汇成了大成桥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在曲阜,大小广场、各个村落,各种戏曲、歌曲好戏连台,精彩不断,角角落落都回荡起了歌声、掌声、笑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跟着音乐节拍和领队的步伐就跳起来了,精美舞蹈轮番上演。

    曲阜作为济宁整体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来,曲阜开展了“唱响曲阜,舞动圣城,人人唱村村演”活动,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共组建群众文化队伍360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达到3000多人,12个镇街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首演活动,群众参与活动达22300多人次,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欢乐常相伴”的浓厚文化氛围。

    随着‘十艺节’推进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全市群众的文化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需要文化活动,并渴望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近日,济宁市开展了社区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满意度上升幅度最大的就是文化。济宁借着“十艺节”的东风,全市的文化氛围都浓厚起来,艺术盛会只是起点,济宁的文化大戏刚刚开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