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实习记者 杨国勇 通讯员 马慧超
唱歌、跳舞、唱戏、打太极……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河北省广平县城乡的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就渐渐热闹起来,草根明星们别具风格的表演,总能让现场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幅欢乐祥和的画面。人们不禁要问:作为河北省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县,广平如何让群文活动如此丰富多彩?答案就是——星光擂台赛。
为有效破解农村文化活动偏少、文化人才短缺、参与人员固定、活动形式单一等难题,广平县坚持把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激活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创设擂台、打造平台、搭建舞台”的工作思路,一步步策划举办了“只要有才艺,舞台属于你”的大众化、平民化的星光擂台赛。
擂台虽小,五脏俱全
2013年4月,由广平县委宣传部主办,县广播电视台、县文广新局、县教育体育局等单位协办的2013年欢乐乡村星光擂台赛启动仪式在该县胜营镇南靳庄村文化广场举行。演出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草根明星们表演的节目既有歌曲、舞蹈,又有小品、相声,活动效果也十分不错。实际上,“星光擂台”这一品牌活动已连续开展了两年。
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慧芳喜欢用“擂台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星光擂台赛的特点。为了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广平县通过搭建“星光擂台”这一平台,紧贴农民文化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丰富内容,精心设计了农民歌手大赛、戏曲票友赛、小品曲艺大赛、农民器乐大赛等10余项“打擂”活动。其中,农民歌手大赛通过演员现场PK、与观众进行互动游戏,充分调动了现场气氛;农民趣味运动赛则包括“我为婆婆缝被子赛”“100米搬挑粮食赛”等10多个具有乡村特色的技能性项目,使很多农民也能一展所长,提高了他们参赛的积极性。
星光擂台赛分为周赛、月赛、年底总决赛,每周以“小擂台”选拔出5名优秀选手进入月赛,每月底再进行决赛,年底最终让月赛选拔出的草根明星们进行年度角逐。参赛节目不限形式,携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等均可登台,这不仅让活动实现了百姓“零门槛”参与,一场场“小擂台”也活跃了广平城乡各地群众的日常生活。
小擂台也是自娱自乐的大舞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星光擂台赛创办之初,仅是由广平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化部门协调的一次县级文化赛事,然而不到半年,下辖的7个乡镇、169个行政村也都纷纷效仿,办起了乡镇“星光擂台”、村“星光擂台”,使星光擂台赛成为全民参与的群文活动。
一块闲置的空地就是舞台,村里的百姓就是演员,县里的文艺工作者就是评委。虽然星光擂台赛的活动内容和比赛场次很多,但场地设置、舞台配置却无需花费什么财力。“星光擂台赛是一个没有专业灯光、音响,没有明星、大腕,只有草根明星和群众演员的百姓大舞台。”李慧芳如是说。
如此简陋的条件,却没有影响参赛者“打擂”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从星光擂台赛中涌现出的草根明星贾俊霞告诉记者:“登台演出是很多普通百姓心中的一个梦,有机会登上舞台,就不会在乎舞台的大小,最在乎的是群众的掌声、叫好声。”
星光擂台赛创办至今,已从最初的“鼓励群众参加”变为“群众主动参加”,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对于当地人而言,“星光擂台”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剧院”、自娱自乐的综艺大舞台。据统计,广平县星光擂台赛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吸引了500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与,受众人数近10万人,涌现出了100余支文艺队伍,经常参加业余文艺活动的群众超过了1万人。
潜移默化凝聚民间力量
近几年,广平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在谋划星光擂台赛时,当地文化部门注重听民意、吸民智,提出了“群众需要什么、想听想看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引导群众在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感中增强对社会和政府部门的信赖。
去年10月上旬,广平县星光擂台赛暨惠民好声音特色宣讲活动走进东张孟乡苏庄村。以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老调新词《老两口学文献》、小品《贷款》,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小品《路口》等节目,让群众在欢歌笑语中“聆听”惠民政策,受到广泛好评。老调新词《老两口学文献》、小品《贷款》就是广平县组织基层力量创作出的作品,以地地道道的广平方言,生动形象的事例,让群众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而小品《路口》、山东快书《“拾粪迷”失业记》,则以演绎老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让群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农村实实在在的变化。
广平县委书记李增良说:“通过星光擂台赛,进一步统一了群众思想、凝聚了民间力量、迸发出了百姓的激情,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成为打造开放、幸福广平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