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传统文化“四艺”之首的古琴,一直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的钟爱。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古琴已从乏人问津的冷门乐器,变为炙手可热的传统技艺。流传千年、昔日阳春白雪的古琴,又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本报记者 黄辉
2013年12月,以古琴制作、传承、推广为主的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天坊”),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而日前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落幕的“踏雪”钧天云和新年音乐会,更是精致地传达出钧天坊创始人、斫琴师王鹏借古琴这一传统文化推广的符合当代人生活美学的艺术理念。王鹏曾经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使用其“太古遗音——师旷式”古琴而家喻户晓,如今,他用古琴构筑了一个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体验空间。
一场跨界的古琴音乐会
“一方面,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保护、传承、发展古琴文化,还原古琴原本的语境,保留古琴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古琴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的曲目,要有新的艺术形式加入,使古琴与当代生活融合,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保护、活态的传承。我们关注的不是500年前的事,而是我们现在做的能给500年后留下什么?”王鹏说。
王鹏将“踏雪”音乐会称之为“场景式的音乐会”。在现场,不仅有音乐,他还将茶道、书画、焚香搬上舞台,呈现出一种生活场景,而其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传统艺术,能够在退下舞台之后融入生活。
“踏雪”以“钧天云和”乐团的王鹏、杜大鹏、金鹏、善元音为主,不仅邀请到了古琴演奏家赵家珍、巫娜,“圣手箫王”张维良,打击乐艺术家李聪农,昆曲男旦董飞,先锋大提琴家宋昭,“太极王子”高崇等作为表演嘉宾,更有沈阳音乐学院弘韵箜篌乐团助阵。在这次演出中,除了有传统的古琴独奏、琴箫合奏、琴歌,还融入了大量的新鲜元素,如古琴与太极、大提琴、箜篌的合作,甚至古琴与人声、吉他的即兴创作,这是王鹏在20多年古琴文化传承中所探索出来的一条路。
“这次演出有很多探索和尝试,也证明了不管是东西方音乐,都是可以融合的,音乐有共同的语言性。”王鹏表示,通过这种跨界的方式,能够让那些对大提琴、太极等感兴趣的人群关注古琴,唤醒更多人对古琴的认知,这也是钧天坊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次创新。
“如果音乐只能活在舞台上,和生活不发生关系,离开舞台或者剧场,我们就和音乐无关了。对于今人而言,古琴可谓是一门保鲜的博物馆艺术,我们不仅能看到、听到弹琴的方式、指法、音律,还能感受到古人是用怎样的思维、审美、逻辑、哲学来表现音乐,一张古琴,承载了这种跨时空的沟通。”王鹏希望通过雅集、舞台表演等形式,让古琴这样的传统遗产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古琴从远古走到今天,从生活中来,再还原到生活,由此踏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之路,形成一条传承和发展的希望之路,让古琴摆脱博物馆的艺术这一标签。”他说。
然而,在王鹏看来,古琴演变为舞台表演形式,审美和欣赏语境已经不同往日,无论是走向舞台,还是与其他乐器合作,提升古琴的影响力,增加古琴的魅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古琴的最终境界是回归到个人的修身养性,但现代人的传统文化丢失太严重,需要用各种方法,如一系列的活动、出版、讲座等,让更多人了解古琴文化,先从金字塔的底层开始,再逐步提升,用一张琴解决个人的修行之路。”他表示。
对传统文化、东方文化的认同,是导致古琴热的根本原因。王鹏认为:“推广和普及古琴最大的难度在于,现代人远离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兴趣超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我们忘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需要慢慢地唤醒。”
一位斫琴师的创业之路
2008年8月8日,王鹏亲斫的“太古遗音——师旷式”古琴奏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王鹏也成为把古琴送上奥运会开幕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由此,其名声大噪。
1987年,王鹏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学习古琴制作工艺。然而,由于古琴技艺的衰落,即使在专业音乐学院,学习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整个专业就两个人。王鹏按照老师的要求,系统地学习古琴演奏及制作方法,学会了古琴制作木工、油漆等制作工艺。1990年,王鹏从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民族乐器厂。在当时,古琴艺术冷清到冰点,演奏古琴的人微乎其微,全国的斫琴师不足10人,乐器厂也没人订货。为了生活,王鹏不得不下海,做起了木雕、饰品雕刻工作。
“当时算是彻底离开了古琴,虽然生活也不错,但心里是慌的,没有落地的感觉,始终割舍不下对古琴的情结。”王鹏这样描述离开古琴的生活。2000年冬天的一个早上,王鹏的老师——中国乐器制作大师赵广运敲响了正在睡梦中的王鹏的大门,也敲响了他沉寂多年的古琴之梦。老师带来了制作古琴的工具虎钳,希望“不务正业”的王鹏重拾荒废了近10年的专业。后来,王鹏将这一天视为一生中“最刺激的一天”,王鹏深埋心中的古琴梦想复苏了,他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这个行业。
2001年,王鹏创办了钧天坊古琴传播工作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生活。钧天坊最初以古琴制作为主,但王鹏在遵照制琴古法的基础上,更注重有根基的创新。“古琴制作的方寸之间,表现的是古人含蓄细腻的审美情趣,因此,制琴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度’。结构不能丢、不能改,只能在造型上有所改动,让造型更趋于合理,更利于发声,与传统文化相关联,这就是度。”
王鹏斫制的古琴造型优美,音色纯正,余韵绵长,古朴、厚重、空灵、清亮等优美音色兼备,作为中国乐器的经典和国粹之一,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著名音乐厅演奏,并作为国礼赠与国际友人。
2010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中,王鹏在清代《五知斋琴谱》等古籍记载的51种古琴样式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定型30余种古琴经典传统式样。他还根据古琴结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相结合,创作了80余种新的古琴样式,完成古琴制作艺术的一次古今对接。
王鹏尊重古法创作的古琴也开始深得社会认可:2010年12月,王鹏复斫的古代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被国家大剧院收藏;创作复原的“虞廷清韵——复古殿”古琴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13年8月,王鹏创作的“蕉叶式——蕉林听雨”和“大鹏式——青鸟琴(第三号)”2张古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除了制作古琴之外,王鹏还依照古法,修复古代遗留下来的古琴。经王鹏之手,唐、宋、明、清遗留下来的百余张古琴得以重焕生机,“由于古琴制作中使用的大漆和鹿角霜灰胎的保护作用,古琴得以流传千年。在修复古琴时,要以旧修旧,恢复其原来的味道,还原其原本的风格。”王鹏说。
最近几年,随着古琴文化热及古琴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在拍卖场上,亿元级的古琴已出现多件,王鹏制作的古琴价格也一路攀升。2013年秋,在中国嘉德拍卖会“案上云烟——文房珍玩专场”上,王鹏亲斫的“青云——创意蕉叶式”与“无痕——倚道琴剑式”分别以210万元和300万元拍出,创下王鹏作品拍卖纪录,同时也创下当代古琴成交新高。
一张古琴构筑的文化产业梦
“用产业滋养文化,用文化对社会进行教育和影响,这就是古琴的文化产业梦。我们绝不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做产业,那样做最后不但做不成产业,文化也做不起来,因为没有真正的支撑。”
发展至今,王鹏的钧天坊已经涵盖古琴制作、教学、演出、展览、出版、录音以及空间设计等诸多领域,寻求立体保护、传承与推广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鹏表示,希望通过古琴的普及,一方面影响当下的成人,另一方面影响孩子,让他们认识传统文化和生活的关系。
对于古琴热,王鹏表示:“不能简单将这种传承变成附庸风雅的文人生活,那就是远离生活了。文化最终的作用是出自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艺术,提高人们的审美境界,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和心态的困惑,用‘乐’的方式,移风易俗,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钧天坊现在做的,就是以古琴为线索,立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琴棋书画、空间设计融汇在一起,从视觉、听觉,甚至生活方式上,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人性、净化人心。”王鹏说。”
2012年11月,王鹏在国家大剧院策划了一场名为“无痕——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的艺术展,展览通过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诠释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精神。其实,从古琴中延伸出来的生活美学,已经成为王鹏传承古琴文化的最大媒介。王鹏和他的钧天坊不断举办古琴推介会,组织跨界交流雅集,把传统美学元素糅合进当代生活中,营造生活美学空间。
20多年来的制琴研究,也让王鹏不断深化对古琴及文人生活的理解,并大胆拓宽创作视野,将触角延伸到室内装饰设计领域,凭借他对古琴及传统文化“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精神的体悟,将音乐、文化与哲学元素充分运用到空间设计上。
王鹏经常会和喜欢古琴的朋友一道举办演奏会,以琴会友,谈古论今。古琴与生活的微妙关系自古皆然,文人的生活最终变为人文的生活,形成一种辐射和文化传播的力量,这就是一种传承。王鹏认为:“应该让非遗的保护融入生活,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及生活美学的空间来体现自然和谐的美学观,这才是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王鹏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下,由100多人组成的钧天坊,如今已发展成为古琴文化传承和推广领域的翘楚。他将所赚的钱都用在这里,受益于古琴,又反哺于古琴推广。搭建出一个古琴的人文生态博物馆,钧天坊已经具备这种格局。
“任何推广既要有方法,也要有高度,古琴亦是如此,需要一些人为的方法去推广它,包括商业技巧和模式,要适应当代的语境。”王鹏强调,在古琴向全社会推广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体验空间的涉入。其未来工作的重点是推出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意识和艺术生活相结合的体验式空间,并将以古琴为主的生活美学,向外推广和辐射。